特级教师袁兆桐点评2010年山东高考卷

发表时间:2010-06-30阅读次数:1911
传承与创新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简评
 袁兆桐
 
      山东的文综历史命题,已走过了四个年头。经过不断的探索,在传承历年试题命制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的命题,借鉴外省市先进的命题经验,创新试题设计,在“鲁派”特色上迈出明显的步伐。同时,注意吸纳学术研究的新成果,突出试题的基础性、选拔性、时代性等特点,体现了学科特色和人文综合素养的考查。
1、注重新史学观的指导作用  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高考命题专家,关注学术进展,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在这方面,今年的高考命题紧跟新课标教材的步伐,积极吸收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特别注意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理论对命题的指导作用。如27学科大题,在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评价中,引用了1984年、1992年的材料,考查了对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理解。再如,11题,通过考查太平天国等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体现了对现代化的认识。多年来,笔者多次强调注重新史观对高考的指导作用,并多次撰文进行阐述,今年的山东命题在这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2、注意试题设计的创新 按照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原则,今年的试题延续了新材料、新情景的命题设计思路,题目呈现朴实;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设计思路。如27题,借鉴了北京 2009年的试题设计,在每段材料之前,都确立了主题词,诸如“偶然与必然”、“发现与机遇” 、“交换与发展”等,从而突出了主题性原则。再如,通过提供关键词,要求撰写小论文,这既是对上海试题的继承,又是对上海试题的发展。这些变化,体现了试题设计的稳中有变的原则,也是高考“鲁派”特色的尝试。
3、全面体现新课程理念 今年的试题,较全面的落实了课程目标,实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全面考查。试题按照文综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精心进行设计。特别是通过大量的材料处理,成功的实现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考查。试题还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如考查了对殖民主义的评价、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等,体现了史学的思想性和借鉴性。试题还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试题的这些变化,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也配合了山东规范办学行为的实施。
4.注重基础,依托教材 针对面上复习脱离教材、过分依赖教辅的现象,今年的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历史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所考查的墨子思想、宋代君权的加强、太平天国的评价、清末社会生活变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英国的“光荣革命”、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评价、王安石对科举制的改革等,多数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没有冷、偏、细的知识。试题还注重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考查,主观题的设问指向明确,摒弃了往年那种陷阱式的设问,还加了主题词和关键词,减少了审题的难度。有的试题还直接引用了岳麓版教材的材料,体现了对教材的依托。这些举措,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和新课程的推行。
5、反猜题意识突出 今年的试题刻意回避所谓的学科热点,诸如世博会、周年纪念等热点问题都未涉及,一些所谓高考指导专家的预测全部落空。如此行举,是高考命题的需要,因为被猜中题就是高考命题的最大败笔;同时,这样做,也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也是对猜题、押题行为的有力纠正。
    山东的独立命题仍处在起步阶段,一些方面还处于探索、学习之中,今年的试题也有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如试题的综合性有所减弱,2007年大题集中在一个知识点的失误又重现了,哥伦布“发现美洲”题占了25分,大大降低了覆盖率和综合性,增加了考试的投机性。试题考察的知识点过少,覆盖率过低。此外,选修模块的设计,与山东新课程开设的实际脱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未列如考试范围。模块考查的比例也不平衡,个别题目的设计尚欠推敲。这些虽暇不掩玉,但也是今后命题需要注意的。

 

                                                                                                                        转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