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母校——校友邓舒回忆九中

发表时间:2012-04-25阅读次数:2417
    最喜欢在九中的日子,因为这大隐于市的气度。       
    因为进门就能看见的白果树。它承载了礼贤的历史,见证了世事的沧桑。在我眼中,它像守护神一样保佑着千千万万的礼贤人,又像母亲般凝望着我们远行的足迹。
    因为遍布教学楼的爬山虎。第一节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曾说,这番景象你们只能穿着校服看三年。今年夏天是第四年,独自一个人面对绿油油的楼墙百感交集。这多情的植物用年年一成不变的繁茂生长,迎接着一双又一双或年轻单纯,或感慨唏嘘的眼睛。
    因为随处可见的古木。一棵棵几乎与礼贤同龄的古树伫立在校园的不同角落。几个人拉起手才能环抱的古树,夏有绿荫之凉,冬有苍枝之劲的古树。轻抚它沧桑的外表,它的内心似乎要向你倾吐老礼贤的故事,俯身细听,仿佛能听到曾经的礼贤人嬉闹呐喊的声音。古树,是礼贤一首厚重的旋律,时时刻刻流淌在我的心底,敲响着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情。
    因为这里是礼贤,所以一草一木都浸润着我的曾经。
    最珍惜在九中的日子,因为永远的二班。
    毕业一周年了,特意跑回南北校曾经的2007级二班的教室看了看。南校的教室变化不大,小小的一间房屋,怎么也不够用的空间和凌乱的桌椅。惊喜的在黑板上发现了creation的痕迹,就算是从墙上移到黑板上,这也是我们在武哥的带领下存在在这里的证据。曾经倔强地反感着南校的一切一切,而当真的站在这个教室的门前,又恍然想起自己早已不属于这里的时候,怅惘和失落的刺痛丝毫不亚于在四年前高一二班的教室里感慨物非,人亦非的时刻。
    北校的教室真的变了。我知道这变化发生在很久之前,但是这种变化,在过去的任何一刻都比不上现在给我的震撼强烈。新的黑板,新的电视,新的多媒体。拼命想找出一点过去的痕迹,环顾四周,唯桌椅耳。转到后门随便一瞥,小师姐和她的学生们笑靥灿烂。我也曾经这样微笑着在这个可爱的校园里度过两年的时光。每一个傻乎乎的开心的日子,每一个属于这三年的清晨和傍晚,都已经被洁白的涂料永远尘封在这座教学楼中。我的记忆覆盖着无数前辈的记忆,它也会被无数后辈的记忆覆盖。
    最怀念在九中的日子,因为每一个最特别的“你”。
    在两个感情最深的教室里踱步,第一句想起的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跑题,毛爷爷就是用这首词缅怀自己的学生时代。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鱼翔浅底,鹰击长空”曾经是二班的口号,是每一个人曾经发自肺腑的呐喊。缘分的牵绊让最初的54个人从四面八方走在一起,中途有退出,有加入,共享了三年的欢笑和泪水,结成的是纯真而牢固的友谊。混迹大学一年方知,高中的哥们儿姐们儿是真正的患难见真情,经得起考验。We are family,过去,现在,将来,永远。你们都是我的家人,你们的面貌表情,动作话语,点点滴滴,都是我心中最令人感动的回忆。
   在写这一段之前掰了掰指头。首先感谢高中三年七主七副十四位长者,特别鸣谢老班武哥。并不是每一位都陪我们冲刺到达终点,but we know all of you are always there。成才离不开你们,成长更离不开你们。虽然最后的句号画的并不圆满,但是你们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第二,致师门亲戚和非师门长者们。虽不是朝夕相处,与你们的互动仍然是快乐的,印象深刻的。有些谈话内容值得铭记,有些教导值得践行一辈子。最后一句话,与大学老师的交流基本失败让我倍加怀念这段说好听亦师亦友学习进步,说难听没大没小胡打胡闹的日子。
    一开始只想写个短篇,扯着扯着篇幅也长了,战线也长了,拖了两天终于写完(这真的很符合我的风格)。继续听《南极星》,我就是喜欢。
    恍然回到去年的8月18日了……

 

               10届毕业生 邓舒 (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