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岛九中党委干部读书班学习材料之二十

发表时间:2014-02-19阅读次数:1056

普通高中的教育自觉与未来发展

华东师大二附中以卓越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新的起点,通过实施卓越教育,倡导卓越文化,完善育人模式,深化育人实践,致力于践履学校的办学使命——以卓越教育培育卓越学生,成就卓越教师,建设卓越学校。

|华东师大二附中  何晓文

推动普通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是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着力破除普通高中同质化发展“瓶颈”,以卓越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需要现代学校高度的教育自觉。学校的教育自觉是实施卓越教育的重要前提,推进卓越教育是学校教育自觉的集中体现。

普通高中的教育自觉是推进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普通高中的“教育自觉”,主要指普通高中学校对教育本原的内在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普通高中在国民教育体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深刻认识,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思考,对学校育人理念的主动践行、学校文化的主动建设、育人模式的主动探索等,通过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教育实践探索,践履自身的教育使命。

普通高中的教育自觉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规律性、实践性、特色化等特征。其目的性特征,表现为学校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对育人的本质和目的具有清醒明晰的认识,即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坚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其规律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普通高中对高中阶段育人特点的整体把握和对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提炼总结的育人传统的传承弘扬。无论是对阶段性特征的整体把握,还是对自身教育特点的提炼总结,都需要满足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满足学校永续发展的要求。其实践性特征,表现为对实践是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的深刻认识,因此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经验相结合,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学校教育应当直面社会改革开放的现实,推动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其特色化特征,表现为学校教育应当克服千校一面的现状,在办学模式、育人模式等方面形成自身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华东师大二附中基于学校的教育自觉开展卓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就是在“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学校文化基础上对学校特色的进一步认识、梳理、总结,对学校特色的进一步规划、建设和深化。坚持“卓然独立,越而胜己”的教育理念,就是坚持自身特有的教育教学风格,使学生、教师、学校在原有的起点上挑战并超越自我,使卓越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和学校实现新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以卓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

坚持“卓然独立,越而胜己”的卓越教育理念,培育弘扬“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学校文化,探索卓越教育育人模式,需要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第一,卓越课程建设是实施卓越教育的核心工程。华东师大二附中于2009年启动卓越课程建设,逐渐编制完成了卓越课程建设行动计划。2013年学校又创建了卓越学院,在卓越课程计划基础上,建设卓越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卓越学院课程。这是二附中卓越课程体系的特色板块,是对现有课程教学体系的重大改革。按形式及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学科深化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课题研究课程、素质培育课程。

卓越学院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兴趣,所有卓越课程都不带有强制性,充分尊重学生对课程的多样化选择。学院鼓励教师开设讨论班或课题小组形式的研究性选修课程,鼓励教师针对有鲜明个人专长的学生可以开发一对一专业发展类课程,同时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基础和感兴趣的学习领域,申请自主研修课程。目前,卓越学院已启动开发部分优质网络课程,采用网络课程观摩+课后讨论交流的课程组织形式,增强数字化时代学生课程学习的自助性和灵活性。卓越学院在高中阶段试行三学期制,课程实行学分制。

第二,促进有效教学向卓越教学转变,是卓越教育的重要目标。卓越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根据学校自身人才成长特点和培养规律,使教学从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向个性化、多样化和特色化转变,从注重教学的有效“授受”和“传达”,即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向教学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转变。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重视学会学习,注意学习策略和方法,关注学习活动的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为特征的卓越教学,将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开展卓越教学的探索实践,需要深入研究卓越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要求,探索卓越教学的路径方法;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形态、拓展教学功能、完善教学评价。

在实施卓越教育中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卓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主要包括卓越的领导与管理、卓越的课程与教学、卓越的教师与学生、卓越的交流与合作等四个方面。开展卓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需要探讨融于上述四个方面、对教育特色化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其他重要内容,特别是与时代发展高度相关的教育的民族化和国际化问题。

首先要立足民族性。教育的民族化问题,在教育国际化引起热议的现实语境中,似乎已被“边缘化”了。然而,教育的民族化问题是中国当代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需要着力思考并加以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教育民族化需要放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历史方位中进行探讨,因为教育的民族化不是倡导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盲目排外,闭关自守,而是以中华民族自身的教育发展为立足点,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着力点,以教育的国际发展水平为参照,促进中华民族自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的民族化问题,既是“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人才培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现实中,正如中西部地区为“人才东南飞”而担忧,我国诸多有识之士也为许多优秀人才出国留学滞留不归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创造良好条件,有效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全体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把个人理想和报效国家结合起来,学校教育既责无旁贷,也刻不容缓。

华东师大二附中是一所负有“为国育才”强烈使命感的学校。学校主持的“学科德育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教师育德行为机制研究”“中学理科德育研究”“德育引领创新”“高中学校德育管理问题研究”等重大育人课题,注重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与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教育结合起来。特别是关于“德育与创新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创新方向需要德育引领”“创新人格需要德育塑造”“创新环境需要德育营建”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方向性、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坚持正确的课程价值导向,探索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学生的“中国心”“民族魂”,是学校对教育民族化的价值追求。

第二要体现世界性。教育国际化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我国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格局日渐明晰,教育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教育国际化过程正引起教育的一些重大变化——中国教育走向世界。

国际经合组织(OECD2009年和2012PISA测试表明,上海基础教育的一些重要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其中2012年由6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旨在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参与今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教学、阅读和科学测试成绩仍均具明显领先优势,使不少国家教育界由2009年的“惊异”,转而对上海基础教育进行“探秘”,同时,不少国家开始对本国的基础教育展开反思。PISA测试对世界基础教育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有力促进了中外基础教育的双向交流,既使中国基础教育更加深入地认识其他国家基础教育的特色,又使中国基础教育被世界所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基础教育的某些重要方面,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的实力。

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世界一流高中,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尽管中国的基础教育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反思和改进,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中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共识。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把学生锻造成“传承中华文化、具备国际视野和爱国情怀、勇于挑战和创新、富有国际竞争力”的社会精英和国家栋梁,需要将学校办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国际一流学校,这是华东师大二附中全体教职工实施卓越教育的目标追求。为此,在教育国际化发展方面,学校着力开展“中西合璧”的国际课程的建设和实践:一是注重在学校课程中融入国际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学校在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的课程建设优势;二是加强课程建设,努力形成较完善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课程体系;三是坚持“教师是学校第一资源”理念,着力提升国际课程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四是建设以卓越教育为核心的交流与合作文化。

卓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可以相信,在国家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以卓越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新的起点,通过实施卓越教育,倡导卓越文化,完善育人模式,深化育人实践,一定能够践履学校的办学使命——以卓越教育培育卓越学生,成就卓越教师,建设卓越学校,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让学校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