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画画(十一)

发表时间:2018-04-19阅读次数:1208

人物简介:

杨世骞,高中数学老师,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漫画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市南区美协会员。

【自言自语】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追求的一个标准就是雅致。什么是雅?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有清雅、高雅之气?我们的先贤们从来不善于制定标准说明书,我也说不明白。这是个让书画家们难以说清的问题,也是他们不断的打“嘴巴仗”的根源,这也恰是书画艺术让人着迷的地方。想不清楚“雅”的含义,我就想它的反面,不雅就是“俗”。

钱钟书先生对俗气做过较深的探讨,他列举了一堆可以称作俗气的具体现象,得出的结论是“这形形色色的事物间有一个公共的成分——量的过度”。所以他说:“钻戒戴在手上是极悦目的,但是十指尖尖都拶着钻戒,太多了,就俗了!胭脂擦在脸上是极助娇艳的,但是涂得仿佛火烧一样,太浓了,就俗了”,“当一个人认为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使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所以,俗气不是负面的缺陷,是正面的过失。”

中国画也是最讲究一个适当,用笔用色,足而不过就是笔墨的最高追求。笔笔结实、没有虚处、就是不够雅;照实染色、大红大绿、就是不够雅。凡习画之人都知道,处理虚处比画实处更难,难就难在把该虚的地方画实了就是过了。

书画家在作品中追求雅趣,在生活中未必要时时处处突显出自己对雅趣渴求。对雅趣追求得过了度,反而又成了俗。也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另一种俗——“雅的这样俗”。

【古诗寻境】

·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诗是南宋僧人志南的作品,志南是他的法号。在这首短诗里,作者写出了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系了带篷的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在桥上。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细雨绵绵,杨柳轻摇,春风拂面,气息清新,令人心旷神怡,真是诗中有画。春天是这么的美好,这画面用笔墨表现再适宜不过了。

【名家艺语】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大画家,画学理论家,著有《画学秘诀》等。王维的山水画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

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岸坂堤,小桥小置。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居舍。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