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服日|着我华夏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古风汉仪社在线活动

发表时间:2020-03-26阅读次数:704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左传》

中国华服日选定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也是古代节日上巳。2018417日,第一届中国华服文化研讨会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行,数百名华服传承推广者围绕“新时代 新华服 新青年”主题,就“复兴与复古”等备受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第二届华服日在西安曲江举行,较第一届更为盛大。

青岛九中古风汉仪社,在这特殊时期,与子同袍,共克时艰。积极参与第三届“中国华服日”相关活动,为传承华夏精神,推动文化繁荣中贡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今日,在指导老师与社长的统筹下,大家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在线交流“华服”知识,领略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文化。

交流互动时,大家更是兴奋的依次介绍了自己的身上的汉服。有大唐的襦裙,明朝的明立领、袄裙,敦煌风情的坦领,现代的汉元素……

(程芷怡)襦裙,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

(刘睿恒,董光启)男子襦裙单称“衣裳”

(史展)袄裙,这是对中国古代女子身上穿袄,下身穿马面裙的统称。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的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明代马面裙由宋代的马面裙发展而来,按群门可有宽裙门和窄裙门两类。入清时,马面裙延续明末的白裙,褶裥细密,在后世被称呼为"百裥裙"

(崔玉茹)坦领,汉服半臂中的一种,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出的一种短外衣 。坦领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李昱瑶)补服,又称补褂,外褂,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

(张丁文)明立领,最早出现于明朝中期,到了明朝后期的中原和江南已经广泛流行,当时明朝正经历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立领应运而生。满族入关后,"男从女不从"的服制规定下,汉族妇女得以沿袭使用明式立领袄和褙子等所谓"汉装"

(邱雪靖)汉元素,是汉服对现代生活的进一步适应,它采用了与现代服饰类似的剪裁方式,但是又不缺失汉服的“天地合一”的理念。


通过探讨“中国华服日”,大家感悟良多,传统文化在国家复兴的历程中更是在举足轻重的位置,在近几年内汉服文化迅速发展,90后、00后这些新青年更是汉服圈发展的主力军。中国华服日,一种现代特别的浪漫主义的体现,她不仅促进人们对于汉服的认知,也让更多华夏儿女探寻着汉服的魅力。今年的第三届华服日活动由共青团中央与b站等多个线上平台共同发起,线上线下同时推广,扩大宣传规模的同时,也让更多热爱中华文化的年轻人有了广阔的舞台展现青春力量,弘扬传统文化。


撰稿:史展 程芷怡

    供稿: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