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问耕耘,莫问收获--记匡文超老师居家工作日常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教师居家在线工作成为了日常,如九中所有的教职员工一样,英语组匡文超老师坚守岗位,默默付出,宛如四月春雨,滋养着学子心灵。
匡老师线上授课资料截图。
每天清晨七点,匡老师准时打开pad,认真批改并有针对性的点评每一份作业,集中学生疑难问题,录制微课,发送给学生供其选择性使用。匡老师也会将作业的完成情况汇至家长群,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形成有力的家校合作。在线工作期间,pad成为匡老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工具,据统计,从2月初至4月底,匡老师共上传资源934份,制作微课139例,学生提问10221次,推送人次41139次。
匡老师与学生在pad上的交流及作业记录与反馈。
作业批改结束后,匡老师会翻开提前写好的教案, 再次熟悉今日授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并根据前一日的教学进度和学情,做最后的调整。她通常提前半小时进入直播平台,检查镜头与麦克的连接,确认课件,确保直播顺利开始。虽是每一天都在使用的直播平台,但每一天匡老师都会逐一检查各个环节;虽然只能做十八线女主播,但匡老师绝不允许任何环节出现翻车现象。
匡老师通常提前一周开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集备思路的引领下,划分好课时以及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从每一节课的课堂问好到作业布置,匡老师坚持和在校日常教学一样书写详案。一节40分钟的课往往需要一个星期的酝酿,需要三五遍的修订,而当正式上课时,匡老师不再需要翻看教案,她总是微笑着面对镜头,仿佛是看到学生的眼睛,将熟记在心的教学环节娓娓道来,在与学生自然的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匡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既有宽度,也有深度。她和学生一起质疑富兰克林雷电实验的可信度,与学生共同感受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语言描写的细致性,并邀学生徜徉卢浮宫,在诸多艺术作品中窥探生活,分享她喜爱的荷兰小画派,让生活在文本中跳跃。
直播课结束后,匡老师会在后台汇总数据,及时反馈给家长,确认偶尔出现的学生未跟进直播课的特殊情况,并提供直播课回放地址。与集备组老师的交流,作业布置,熟悉教案,回看自己的课,书写备课感悟等等都在当天直播后进行,一天的工作充实而繁忙,直至夜晚。
长时间需要电脑,平板和手机的居家教学模式也让高度近视的匡老师着实有些眼累,但是只要pad新消息铃声响起,匡老师总是第一时间解答。也许是深有体会,匡老师总会尽力将所有电子版资料转为word版本,供学生打印后使用;她也常常在直播课结束后提醒孩子们课间到窗外远眺,周末如果允许的话,到户外转一转。虽是微不足道的叮嘱,却让孩子们着实感到心暖。
草长莺飞的四月里,孩子们利用周末时间到户外读书。
在近九十天的居家工作里,匡老师说她并未做任何轰轰烈烈的事情,她只是和大部分默默耕耘的礼贤老师们一样,真诚生活,努力工作,与学生多说了一些温暖的话。匡老师也两次受邀参与青岛市教科院与课后网举办的名师公益课堂,为全市学生做专题讲座。讲座中,未曾见面的学生留言道:老师讲的好清晰,老师声音真好听…
这样,就是幸福了吧。
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班会对匡老师的感谢。
供稿:课程与教师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