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2021—2025)(十届四次教代会通过)

发表时间:2022-10-27阅读次数:2418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面临的挑战

一、学校的发展基础与现状

(一)发展概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创建于1900年,山东省规范化学校,121年的办学历程,始终恪守“见贤思齐”校训。2017年以来,学校围绕着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工作,坚持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7年2月,学校整体迁入新校区。迁入新校是九中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在过去的四年中,学校按照上一轮五年规划的目标和内容,科学地实施了各个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外语+科技”“外语+艺术”特色建设不断发展,高考质量连年进步。学校整体水平得到了不断地发展,社会声誉度不断地提升。学校获得的省市级荣誉、青岛市教育局办学绩效考核的优秀等级,有力地印证了学校圆满实现了前一轮发展的规划目标。

(二)发展现状

1.内部优势

(1)历史底蕴深厚。学校是全国百年名校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培养了以两院院士王大珩等8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才。学校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校风好、教风好、学风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确立了新时代学校办学使命、育人目标、办学策略等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远流长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2)办学理念先进。学校始终坚持“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以“全面发展,文理兼通,外语见长”为育人目标,在“见贤思齐”校训引领下,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坚持以外语特色为基础的特色学校发展模式,以课程、文化为核心,以建设特色课程、培养特色学生、营造特色文化为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开设德语、法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供学生选修。国际部招收“中加班”“中美班”项目。学校的科技教育快速发展。被评为“化学强基计划基地校”。与同济大学合作开设“德语班”,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

(4)师资力量雄厚。现有219名教职员工,中共党员121人,占教职工人数的55.25%。专任教师数为193名, 35周岁以下的教师数为53名,占比27.46%;男性教师70名,占比36.27%;女性教师123名,占比63.73%;市级及以上名优教师数为59名,占比30.57%;其中正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4人,占比2.7%。教师爱岗敬业,有爱心、有责任心。

 (5)教学成绩优异。2017-2020年高考山东省特殊类型分数线达线率(原一本线率)均位居青岛市前列,每年有大量考生被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艺体类考生高考成绩优异,考取院校包括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国际化办学成效显著,国际部毕业生考取世界名校的比例超过70%。学科竞赛成绩突出,曾获全国物理奥赛决赛铜牌、全国化学奥赛决赛金牌。

(6)办学条件一流。学校2017年2月迁入新校园,新校园占地263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8亿元,被评为全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科技教室、艺术教室数量充足,设施设备齐全;宿舍、食堂、社团活动室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7)学校治理科学。学校从小处着眼,实处入手,致力于提升校园管理水平,优化育人环境,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着力实现校园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在行政管理精细化、教学管理精细化、德育过程精细化等方面取得了应有成绩。

(8)家校联系密切。家长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家长委员会在实施现代学校制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协助学校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班级依托家长专业资源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家长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学校课程建设。

(9)集团化办学稳步推进。已与青岛外事服务学校、青岛三十七中成立“礼贤教育集团”,积极探讨集团化学校的办学模式和运作机制,致力于打造品牌学校,共享教育集团内部资源。

2.外部优势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对学校实施发展战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青岛市教育局一直把教育现代化建设摆在全局性、战略性、先导性重要位置,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为推动教育创新,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政策支持和目标导向。青岛市教育局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学校所在的中德生态园管委会对学校的建设给予积极支持,帮助学校解决后顾之忧,协调加强综合治理。西海岸新区有高校20余所,省级以上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机构平台100余家,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实践基地。学校党委与西海岸新区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党建”实践“双基地”。

学校办学历史长,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校友资源丰富。校友对母校有着深厚感情,他们是学校最宝贵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育人资源和精神资源,是最可靠的支持力量。

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随着青岛市高中学校格局的变化,我校发展阻力不断加大,需要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学策略、学生发展等方面大胆创新,敢于改革,推陈出新,努力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提升学校在高中教育发展中的竞争力。学校各项工作虽已取得较好成果,但对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照青岛市教育局、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要求与期望,仍有不少差距和薄弱环节,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要继续推进,全员育人体系尚待完善,以研促教的观念还没有落实在每一位教师身上,课堂教学改革还不够深入,学校现代化治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精细化管理还需强化,等等。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坚定一流目标,努力实现重点突破,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学校发展方面。随着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需要学校上下牢固树立“课程为载体,课堂为阵地,教师为引擎”的发展观,科学地探索有九中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打造适合九中学生的教育教学范式,扶助广大教师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的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在坚持以人为本管理风格的同时,人性化管理和制度管理如何相得益彰,如何加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全面建设并维护制度的权威,加强行政管理的执行力度,从而真正保障常规管理秩序,这是目前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必须要解决的薄弱环节。学校管理需要加强精细化、协同性。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运行体系构建和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需将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师资建设等方面需要增加部门之间、年级之间、教育教学的协同性。

2.教师发展方面。优秀的师资队伍还需加大培养力度。虽然学校师资队伍有着积极向上的愿望,但是尚有个别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方式还未能完全与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变化,敏感性和接受度需要提高,求变求新的内驱力不足;同时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按优质学校的要求,目前学校教师队伍中在省内、市内有影响力的教师数量还不多。在学科教学方面,骨干型专家型教师数量不足。因新高考背景下学生选科情况的变化,个别学科存在教师结构性短缺现象。

3.在学生发展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力度需要加强。目前,大部分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好,但在学习生活自律性、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受挫能力和学习规划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近五年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招收的学生整体层次较弱,文化课分数较低,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影响学校高考达线率,在现有的高考评价体系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增量评价。

4.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特色课程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特色不够鲜明。德育特色活动设计和落实的系统性以及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学生人文、科技素养的培育和育人质量的提升需进一步协调和突破。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三、学校发展的政策依据及形势分析

1.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首。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确立了新起点,为我国今后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战略重点。

2.高中教育的发展要求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中小学特别是高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高考综合改革提出要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对普通高中学生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综合素质评价等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新任务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当前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确保各项改革能够有效衔接、协同推进。

3.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第二部分  发展愿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愿景

“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与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办学思想引领下,以“让学生成才,让教师幸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为办学宗旨,弘扬“团结创新,追求卓越”学校精神,传承穿越百年时空的独立思想和人文精神及“见贤思齐,积健为雄”核心文化,保持礼贤人“以校为荣,爱岗敬业,崇德向善,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办学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管理理念,坚持“团结、传承、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治校方略;工作中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重点工作的研究、推进与落实;以现代化为学校发展的基石,完善现代化建设整体方案;为师生自主发展搭建平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向管理要办学质量,向管理要社会声誉。让学生充满自信,让教师充满激情,让学校充满活力。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拥有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教育设施、一流的教育管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课程体系、一流的教学质量,特色鲜明、成就显著的现代化优质高中。

二、发展目标

1.学校发展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团结、传承、创新”的工作思路,实施“科研兴校、名师强校、质量立校”战略,建设山东省特色高中;形成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学校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培养若干名在全省、全市有一定影响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形成若干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努力推动学校走上现代化学校的内涵发展道路。在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追求管理的人性化、精细化和个性化,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提升校风、教风和学风品质,形成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形成顺畅高效的管理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全员参与的教科研氛围,形成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形成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

2.教师发展目标。搭建多种平台,力促教师发展。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促进教师形成“学习既工作,工作即学习”“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专业工作方式。优化“三层次三梯队”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强化特级教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青蓝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和同课异构,大力畅通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渠道,全面促进教师发展。努力推进课程、教科研工作,加强学校高效课堂研究,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深度学习探讨。提升教师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以教师的课程发展力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3.学生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在自主发展方面以“全面发展、文理兼通、外语见长”为努力方向,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个性化发展平台,明礼修德,见贤思齐,勤奋学习,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有领袖气质、有责任担当的现代礼贤人。

4.特色发展目标。利用和巩固我校外语特色品牌,以外语传统项目为纽带,普及与提高同步发展的第二外语工作体系,形成外语教学规范化、社团活动制度化、学科学习科学化、组织管理多元化的格局。完善人才体系建设,打造外语、特别是德语教学基地,畅通人才培养输送渠道,强化外语名牌战略。拓展特色建设内涵与范围,优化“外语+”特色教育平台,打造新的学校名片和品牌。依托同济大学“苗圃计划”等项目,在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学生有选择地发展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

一级

二级

目标

学校

发展

管理

模式

优化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和模式:改进学校决策系统(党委会、行政办公会议);改进学校智库系统(学术委员会);改进学校监督督查机制(纪委);改进年级管理机制(目标任务考核);改进民主管理(教代会)。

课程

建设

增强课程生命力:构建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校课程体系;完善生涯指导课程建设;完善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建设;完善校本研学课程。

教学

改革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架构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目标、具有“体验、实验、探究、展示”等学习行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范式;强化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加大“互联网+PAD”智慧课堂建设。

资源

建设

丰富学生学习空间:完善教学场馆(礼贤书院、艺术馆、科技馆、天文馆、创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若干学科教室;优化学校网络空间,加强学校网络资源建设。

教师

发展

师德

师风

完善学校党委对教职员工的思想引领机制和监督督察机制;完善学校教研组、教职员工的年度考核,“三定一聘”制度;完善学校各类评先评优的考核制度。

教研

水平

完善学校教师“三层次三梯队”发展模式;完善教师的教研制度;完善教师教科研奖励制度;构建教研成果展示的活动范式。

业务

能力

立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主体性和个性化,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培养方案。在学校各学段中选拔优秀学科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借助市各学科知名专家的专业支持,重点打造若干名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和班主任领军人物、重点优势学科。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争取五年内涵盖每一个学科,让每一个教研组团队都有优秀教师带队领跑。

学生

发展

自觉

状态

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觉行为的能力:重构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目标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架构以行为习惯培养为核心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多元

发展

提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和平台:合理规划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生涯规划成长的各类课程;改进学校各类学生活动(艺术节、运动会等)的内容、意义和方式;完善参加各类竞赛学生的选拔、培养体系,以“化学强基基地”为领衔项目,每年学生竞赛类项目的年度数据位居青岛市前列;建立艺术(美术、音乐、传媒)、体育类特长生培养体系;国际部学生申请国外高校的数量、质量逐步提高。

学业

水平

升学考试质量要求达到上级教育部门规定要求,并逐年提升。提高普通类学生“双一流”高校的录取率和艺体类学生的名校录取率。

第三部分   发展项目与实施方略

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做好学校整体工作。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建设高品质学校,要对学校各方面工作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学校特色建设、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等,从整体、多向度进行系统思考,统筹好学校长远发展和近期发展的整体思路,协调好跨越发展和内涵发展的阶段目标,处理好学校发展和师生幸福教育生活的互补关系。

一、历史传承、文化建设项目

坚持传承创新,礼贤文化。科学设计学校内涵发展的路径,全面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蓝图,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建设学校精神文化,注重师生价值认同。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育人氛围,增强校园文化感召力,使校园文化软实力再升,育人成果凸显。师生思想、行为体现美好九中印记,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中环境养人、内涵养神、人文养心的美好愿景。

加强主题文化建设。结合校内外的主题文化建设需求,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主题文化的育人作用。做强文化宣传阵地。加强文化建设,传递礼贤文化正能量,提升师生文化参与度。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制度的制定,从自主到自觉,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体现学校管理的人文性。做精校园仪式活动。以师生为主体,深入阐释和宣传校训“见贤思齐”的内涵,入心入行。搭建师生展示交流平台,弘扬教育主旋律,增强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打造礼贤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场馆建设。利用好校友文化资源。

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项目

1.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在完善学校章程、落实权力清单、构建新的管理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修订、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校,依法从教,实现学校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打造一流的管理团队和服务团队。

2.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突出实效考核标准。认真梳理学校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需要开展的工作。提高教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提高创新、科研在促进学校发展中的比例。完善激励机制。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出台,改变原有的教职工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相对滞后性,完善学校各项工作的激励机制,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教职工的工作状态、效果和实绩。修订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三定一聘”方案。修订完善绩效工资方案、教职工工作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岗位竞聘和职称评审等方案,体现多劳多得,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加强教育引导,形成“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良好风气。

3.完善民主管理,深化校务建设。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会的作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学校重大事项决策采取“集体决策制”,与教职工和学生利益相关的大事,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在学校打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发挥学术委员会、资金使用及采购管理委员会、膳食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各委员会按照相关职责开展工作。涉及学生缴费的项目,由学校配合家长委员会组织审定。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服务外包方式或引入第三方。

4.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学校治理现代化。按照“质量求生存、创新求发展、科研求品牌”的总体要求,以“德育为首,安全为重,教育为中心,质量为核心,发展为要务,与时俱进,构建安全和谐的教育工作氛围”工作要求,通过精细化管理树立“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心志决定命运,现在决定未来”的观念,实行“谁分管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采用清单式、表格化形式,将管理执行流程化、表格化,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化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物资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的流程化、精致化水平,教育教学管理在“精”字上提要求,在“细”字上下工夫,在“实”字上做文章,将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全面提升执行力。

5.搭建工作平台,实施项目管理。加大重点工作推进力度,继续完善宣传中心、礼贤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课程研发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宿舍管理中心、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中心、竞赛辅导与自招指导中心、艺术教育中心、档案管理中心、校产管理中心等项目管理中心的职能,强化工作平台建设,按项目实施的思路开展工作。中心隶属于中层管理部门,由主任或副主任具体负责中心工作,制定中心工作方案,确定中心工作人员。办公室下设宣传中心、礼贤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档案管理中心;教学处下设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中心、竞赛辅导与自招指导中心;学生处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宿舍管理中心、艺术教育中心;课程处下设课程研发中心;后勤处下设校产管理中心。

三、德育品牌建设项目

注重德育实效,提升学生素质。优化以“学生处-年级-班级”三级管理为特色的德育管理体系,建立起以学生“品德养成”“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特色德育课程体系,创设德育特色品牌,建立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点面结合的立体德育模式。

1.实施德育实效提升工程。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德育的实效性,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帮助学生实现成长目标。制定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形成系统工程和整体框架,明确德育目标和任务,明确引领、激励、自主、创新德育工作思路,明确各阶段教育主题和管理要点,着力于形成优良校风和学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发挥学生会的作用。支持学生社团活动,打造品牌社团。

2.落实全员导师制,从“育分”向“育人”转变。发挥教师特长做学生的思想导师、学习导师、生活导师、心理导师、生涯导师、特长导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打造成学校精品课程和德育亮点。高效利用好年级心理咨询室,培养优秀指导团队。重视班主任培养,持续举办青岛九中“导师节”和“班主任节”。

3.建设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管理体系建设;改进并形成优秀学生、问题学生的过程管理机制;建立一套具有九中特色的学生培养体系,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学校找到发展的空间,实现在学校自我发展的认同感。建立有九中特色和印记的德育课程体系;架构由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心理辅导、品德教育、生活指导、劳动教育等方面组成的德育课程群。

建设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为中心辐射的生涯教育工程。坚持德育与心理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以培养积极心理,促进健全人格为工作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育阳光人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有效性,坚持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德育中深入学生心中。

加强劳动教育,完善实践育人机制。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依托校内外劳动基地、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推进劳动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效化。改革体育、艺术工作。系统开展艺术特色和体育特色项目创建工作,推进艺术、体育特长爱好“1+1”工作。让高雅艺术进校园、进课堂,开展书法教育,开设戏剧表演课、演讲课。实行体育课“选课走班”,让每个学生学会游泳。

4.打造特色德育品牌。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功能;大力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校内资源、综合实践基地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周边社区资源,进一步丰富社团各类,扩大社团规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兴趣的社团;各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实现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功能,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品牌。优化适合新校区的管理规章制度,打好打牢常规管理基础。修订奖惩条例、班集体评价办法、宿舍管理办法、优秀班主任评价办法。实现严格、规范、人文、精细的管理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及年级家委会作用,办好家长学校,利用好校友和社会教育资源,丰富校外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形成一体化、立体化德育体系。延续诺奖得主、院士、大使、专家、名校友进校园活动,打造“礼贤大讲堂”教育品牌。

四、教师内涵发展项目

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文化引领,建立教师培养体系,打造有“良好师德修养、较强进取精神,清晰职业规划、厚实专业功底、过硬教学水平、一定研究能力、开阔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高度效能化、专业性、研究型的教师团队。

1.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建立健全教育、监督、考核、奖励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努力打造品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治学严谨、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持续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强大正能量。把师德师风作为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选先的首要内容,继续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每年举行师德标兵、最美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导师等评选表彰活动。

2.创设载体和平台,优化教师培养体系。抓实“青蓝工程”、“名师工程”,采用“整体推进、分层发展、协同优化、动中求进”的策略,使不同资历层次的教师明晰自身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制定并实施三梯队(35岁以下、35—45岁、45岁以上)三层次(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系统培养计划,培养出一批市级教学能手、名师、名班主任和优秀教师,培养出更多的青岛市学科带头人、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发挥特级教师工作室效能,培养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持续推进校级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落实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培养更多的学科教学骨干教师。表彰优秀师徒。

加大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用好专项资金,落实校本培训和个性化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多种方式推进“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重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组织开展。建立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激励机制,两年一次评选校级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建立多元激励机制。注重班主任队伍、教科研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将集中专题培训与系列培训相结合,鼓励支持教师成为多面手。学校、学科组要有中长期规划,要对老师进行摸底排队,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学校优秀教师培养对象,市教师新秀培养对象,名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要有明确的目标。

3.完善评价体系,引领主动发展。在修订职称评审方案的基础上,完善年终考核评选方案、校级先进个人评选细则、业务检查评比细则等制度。研究制定推荐、参评市级以上荣誉的前置条件。按照省、市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和学分要求,制订学校实施措施,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增强学术素养和专业功底。引导、监督教师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育人、教学、导学、管理、研究、学习六大任务,从德、能、勤、识、体、绩六要素来打造个人品牌。

4.加强校本教研,促进专业成长。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落实教学科研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主题引领,课题带动、课堂延伸”的教研原则,立足小课题和微课程研究,树立问题即课题、课题即课程、课程即行动、行动即研究、研究即成果、成果即成长的思想,开展基于问题的教学教研,引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加强集体研究制度和行为建设。建立确实可行的集体教研带动制度,分解和依托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形成集体教研的流程和方式,强化教研成果的转化和带动效益。发挥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规范课题研究行为,培养课题研究能力,带动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注重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使课题研究成果适时转化为教育教学生产力。各学科要对未来五年内市、省将举行的各项技能比赛做好预计,指导教师积极做好参赛准备。做好近五年教师需求情况分析,全面掌握各学科教师结构和变化情况,高度重视公费师范生毕业生的选择和骨干教师的引进,有的放矢做好优化工作。

以学科教研组和年级教研组为依托,以问题为导向,采取融教育理论、课程与教学方式于具体研究活动中的行动策略,进行包括同题异构、集体备课、专家引领、授课观课、议课反思的课例研究,使教师通过对不同课型的课例研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有效课堂建构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主体性和个性化。每学年评选表彰优秀教研组、集备组。

五、教学质量、课程开发提升项目

抓住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契机,梳理青岛九中现有教学管理的成绩与问题,切实提升课堂效能。结合学校“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改进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研究,探索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课堂实效的有效策略,逐渐形成具有青岛九中特色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规范必修基础课程,架构具有九中特色与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新课程改革为载体,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和教育科研,包括教学方式转变、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管理以及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等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1.基于教学双重改进,优化教学系统。围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主题,加强课程、课堂教学改进研究。建立“学习——研究与反思——积累与提升”模式,开展三个阶段层次系列的教学研究活动,实现“教、学、研”三位一体,促进“师、生、校”共同发展。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夯实基础,培养能力”为基本原则,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交流、展示、评价活动,探索信息化时代,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相符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科特点,体现教师风格,提高课堂效率。

实施精致教学,以调整教学关系为重点,建设新课堂,在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探究等方面加强实践,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持续发展、高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加大对新高考的研究力度,指导学生科学“选课”。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抓实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和学习交流。完善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体系,科学进行教学评价、成绩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总结,增强自信。引领干部、教师强化质量意识,干部深入研究教情,教师深入研究学情,改进教学,提高成绩。

2.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教学常规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教学资源建设体系、校本教学研究体系,建立教学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机制。推进分层次教学,落实培优补弱,办好实验班,办好“王大珩院士班”等优生培养项目。加大优生培养力度,提升增值评价成绩。高度关注对学生学习指导的改进,促进学生良好学力的形成和发展。学习指导的行为改进表现在精神动力及习惯、方法和能力等方面,既表现在课堂的指导,又表现在课后作业、复习、考试等各个环节的过程指导。重视特长生培养,优化学科竞赛辅导工作体系,加大指导力度,加大激励表彰力度。加强“化学强基基地”建设,探讨学科优生的培养模式,通过学科竞赛辅导的加强及学科竞赛成绩的突破,来激励和催生拔尖学生。扎实推进同济大学“苗圃计划”实施。

3.积极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教育信息化。探索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有效途径,以信息化建设为主要支撑,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云资源平台、网络资源,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创新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加快开发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探索学校创客平台与空间建设,积极创建数字智慧校园。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丰富学校资源库内容。推进“互联网+”背景下的基于PAD的课堂教学。加强教师使用PAD技术的应用培训,分学科建立教学资源库。提升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大OA办公系统、学生管理、安全管理、后勤服务等智慧化建设力度。

4.优化课程建设架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总体目标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体现办学思想“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与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和育人目标“全面发展,文理兼通,外语见长”,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础上,逐步开发校本课程,完善体系,提高标准,努力打造精品课程。课程建设以全体教师为主体,同时利用好学生、家长和社会资源。积极创建以强大课程体系为支撑的市级、省级特色高中。

架构课程建设方案体系。架构特色鲜明与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以知识拓展为基点,通过学科前沿、应用性课程、国际理解课程为载体,提升学生深层次的、高水平和发展性的专业精神和学术素养。从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资源建设、课程评价、学分认定办法等方面出发,挖掘学校优势资源,打造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立选修课程实施的长效机制。

丰富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五育并举”全面提高综合素养。结合国家立德树人育人要求、学校教育实际修订课程建设规划。在原课程建设基础上,初步设定十类课程:文化传承、综合实践、学科拓展、德育活动、艺术体育、外语教育、科技创新、人文素养、生活常识、劳动教育。重视高校课程的引进,及时开设人工智能等前沿性课程。

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以学生兴趣培养、特长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以整合为手段,以创新为动力,形成学校主题鲜明、贯通一致的特色项目群。继续探索综合实践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融合,整合现代教育资源,建设“综合实践教学学科基地”;研究性学习项目突出高品位、本土化、特色化、系列化;机器人、3D打印、创客比赛成绩在省内外崭露头角。

六、办学特色内涵建设项目

1.外语特色建设。学校已形成外语教育办学特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扩大优势项目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继续培育“外语+”办学特色。外语教育仍以英语为主,同时开设德语、法语、日语、韩国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二外”水平,为少部分学生打通国外就学通道。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积极探索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德教育合作项目,突出国际理解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继续推进外语教学课程改革,加强与国外友好学校的合作交流。加强国际部管理,让更多的学生考入国外名校,打造山东省内闻名的国际教育品牌。

2.科技教育品牌建设。更新办学理念,确立科技教育的办学目标,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目标。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为保障、任务为驱动,确保科技教育的有效实施。开设丰富的、各级各类的科技类兴趣课,确立我校科技特色的优势项目,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并力争在省、市各类竞赛中取得佳绩,如机器人、编程、创新大赛等。

重点做好五项工作,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第二是构建以创客课程为主的课程群;第三是利用好家长、校友和社会资源,开办系列科技讲座。建立更多校外实践基地,与更多高校、企业建立友好关系,为学生提供研究实践机会;第四是开展科技活动,办好科技节,利用好科技馆,鼓励学生科技社团活动,设立科技创新成果奖;第五是组建科技教育专兼职教师团队,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大新设备购入力度。

3.艺术教育品牌建设。艺术教育是以文学、音乐、美术等为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是培养审美观念、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艺术素养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成立艺术教育中心,构建艺术类课程,组建多个艺术类社团,在专家指导下,打造更多高水平的艺术团队。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增强与社会艺术团体的交流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定期开办展览、展演、交流等活动。

七、集团办学内涵提升项目

建立集团办学管理章程、发展规划。管理章程厘定集团的发展理念和目标、机构的架构和职能、集团运作的体制机制、集团成员校的权利和义务等。制定发展规划,顶层设计集团的发展战略、课程建设、教师发展、设施使用、联合育人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等。依据章程和规划,形成集团规章制度。以项目制加快集团学校内涵发展。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联合教研、课程共建、课题共研等方式推进集团学校课程建设,提升集团学校内涵发展。聚焦“文化共识、课程共创、课堂共研、队伍共建、成果共享”五个方面,从学校、教师、学生的获得感中考量集团校的发展,寻找瓶颈问题,发现新的生长点,推动集团化办学向纵深发展。

第四部分  发展战略的实施阶段与保障

一、发展战略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20.12-2021.12

制定规划,完成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组织学习研讨,制定部门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并依据规划制定年度执行计划。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成系列配套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

第二阶段:2022.01-2023.08

研讨反思,优化改进,内涵发展。优化课程,教学攻坚,发展特色,提高质量。常规上等级,特色讲品质,管理求优化。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新高考、新课程标准研习见成效,教师队伍分梯队分层培养见成效。

第三阶段:2023.09 -2025.12

总结提升,形成体系,提炼成果。课程整合见成效,队伍锻造见成效,质量提升见成效,特色建设见成效,到管理精细,教学精致,质量突出,学校品牌建设见成效,达到学校建设的“四个一流”目标。

二、学校战略规划的实施与保障

学校发展规划重在抓好落实,需要建立系统的实施保障体系。

1.规划制定领导小组

 长:校长

副组长:书记

 员:校级干部、教工代表、家长和社区代表、校外顾问、校友

2.规划实施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制定长、短期工作计划,协调整合相关资源,加强考核评估,推进重点工作的开展,促进阶段工作目标的达成。

3.规划实施的保障

组织保障。在规划实施中,要发挥学校三级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领导、带动全校教职工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发扬“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党建保障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团结协作、以身作则、真抓实干。全体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要发挥教代会、家委会的监督保障作用,推进民主管理,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资源保障。要积极争取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在教师引进、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帮助学校打造办学特色和品牌,全面提高办学质量。要争取社会资源、校友资源、高校资源的支持,全面筹集优化相应的资源,保障学校规划的实施。

法规保障。学校的战略规划必须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与现行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相适应。要建立学校法律顾问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教育专家的合规性、科学性咨询制度,重大决策要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审核咨询,确保学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合法性。

资金保障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实际,本着“服务中心、开源节流”的原则,积极做好学校预算和决算工作,按计划和要求落实资金到位,充分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保障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