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睿:从礼贤精神谈谈青年教师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3-07-18阅读次数:395


从礼贤精神谈谈青年教师的发展
——孙睿校长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中青年教师发展峰会上的讲话

 

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来汇报一下我们学校的基本工作,分享一下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行业心得。

刘长铭校长是最受我们尊敬的校长之一。在中国,不乏研修教育的教育理论家,但是刘校长始终奉行卓越的教育实践,并成为中国教育界的典范,这本身就是备受尊敬的一件事。

方明主任也是令我们尊敬的教育专家,有着丰厚的师范教育和学前教育经验。有这样的机会与两位教育大咖同台,深感荣幸。

首先,我们谈谈有关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练。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青年寄予厚望: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今天,我们共同参与的这次论坛是事关中国中青年教师未来成长发展的专题论坛。在座的中青年教师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共聚一堂、共同研讨未来的成长之路,何其有幸、弥足珍贵。这是我们那一代教育人不敢想象的。我1988年参加工作,当了30多年的教师。初登三尺讲台之时,不仅没有这样高瞻远瞩的机会,眼界和见识也比较狭窄,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在摸爬滚打中历练成长。今天,我们可以在这样一个高端且高能的场域中共享一场思想盛宴,我想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狂欢”。

我们的青年恰逢其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靠你们来实现。到21世纪中叶,国家进入全新的发展赛道,正值在座各位青年教师贡献美好青春、绽放绚丽之花的最佳时机。我们的好朋友,也是青岛的老朋友任友群司长前不久再次来到青岛,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教师成长的报告。我摘录报告中的几句话,与各位老师们共勉——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第一资源。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队伍既是关键支撑,也是重要保证。这背后有着众所周知的底层逻辑——教师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兴。

谈到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历练,就不可避免地谈到教师群体的发展平台和生态环境——学校。在这里,我想与大家聊聊我工作的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礼贤中学)。青岛九中是青岛这座年轻城市所创建的第一所近代化学校。众所周知,因海防需要,1891年青岛建制。1897年,随着德国侵占,青岛开始形成城市。1900年,德国学者卫礼贤先生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创办了礼贤书院——这就是礼贤中学、青岛九中的前身。礼贤中学距今已走过123年的风雨历程,她几乎见证了整座城市的诞生与发展,与城市的精神和文化同频共振,我们常常称她是一座“时光之城”、一座“理想之城”,不仅因为她见证了历史,传承了文化,更因为这所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赓续了学脉、缔造了传奇:她孕育了八位共和国院士,在近代史上由于特殊的渊源,我们先后参与并支撑了当今两所知名高等学校的卓越发展:一所是同济大学,一所是青岛理工大学,它们在历史上都曾与青岛九中的理工科贯通协同育人、创造教育佳话。我来这所学校担任校长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鉴于学校峥嵘光辉的历史来路,我提出了一个理念——我们要“复兴礼贤”。在我看来,礼贤精神是一种舍我精神,是敢于担当、敢于开拓的家国信仰。

123年的发展历史中,礼贤中学大概有70多年领先于中国北方地区,她的影响力不止于青岛、山东,她是当时教育界公认的“江北第一名校”。这段教育高质量的“长红”历史,注定了我们要复兴礼贤文化、恢复往日荣光。

“复兴礼贤”的理念共识之上,我们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愿景:建设一所伟大的、令人尊敬的品牌学校——

“伟大”一定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

“令人尊敬”要有杰出的成绩。

我们还要把学校建成一所“品牌学校”,一所集团化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集团化学校。目前我也兼任青岛三十七中——一所老牌初中学校的校长。三十七中校舍在上海路7号,也就是青岛九中(礼贤中学)最早的发源地。青岛九中于2017年迁至西海岸中德生态园附近,占地260多亩,成为一所全新的学校。我担任两所不同学段学校的校长,实际上也是青岛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一长两校——探索实现初高中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礼贤文化、院士精神便给青岛三十七中这所老牌初中学校注入了崭新的精气神和办学活力。



大屏幕上的照片是我们最近拍的一部电视纪录片——《卫礼贤谈教育》,这部片子选取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拍摄角度——我和卫礼贤展开了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片中,扮演卫礼贤的演员,和我们几个学生走在当年的一所教学楼——目前学校唯一留下的老建筑礼贤楼。最近我正在把它筹办成礼贤博物馆,也是一座青岛教育博物馆。新校的礼贤楼坐落在山坡上,像个巨大的城堡,典型欧式风格的建筑。新校区建筑质量非常好,是目前为止青岛中小学中唯一获得“鲁班奖”的建筑。整个学校建筑布局非常集约,日后有机会邀请大家到我们学校看一看。

我们这所学校一直以来特别重视师生队伍建设,包括课程设置。这幅图片最左边是学校第五任校长刘铨法,刘铨法先生是彼时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也是知名教育家。他在礼贤中学担任了近30年校长,却从没拿过一分钱的俸禄。当年这所学校是一所著名的私立高中,私立高中的学费很高。解放前民国年间,学校的学费一年是多少钱呢?普通科是每年15元,商科是每年20元,土木工程科是每年25元,在当时这样的学费是相当高的。你可能觉得老师的工资和校长的工资也会很高,但是刘校长没有拿过一分钱,时处抗战年间,他拒绝日伪政府俸禄,闭门办学,靠建筑设计的营收和爱国企业家的捐赠勉力办学,刘校长的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大大丰富了礼贤精神的内涵,与同济联合办学、为国育才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在为本土教育、中国教育做出卓越贡献之余,刘校长还为青岛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大家到青岛来,肯定会打卡两个“网红地”:一个是大学路青岛美术馆的网红墙,那座融合中国宫殿、罗马宫廷和伊斯兰风格的美术馆正是刘铨法校长亲自设计的。另一个百年青岛的经典IP——青岛栈桥,坐落于桥头画龙点睛的回澜阁,刘铨法先生是主要的设计者之一。

右手边的这位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这张照片是1931年拍摄的。当时蔡元培先生要重建山东大学,也就是山东大学的前身和青岛大学的前身,当时很多课程设计是借鉴自礼贤中学。这两位其中一位是礼贤中学第一届学生,当年此人考试成绩相当优秀,获得了当时清政府的嘉奖,并被赐予四品官职。礼贤中学创始人、首任校长卫礼贤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在他担任校长期间,不仅注重中西合璧,把德国的先进教学理念引进中国,而且也重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教师队伍当中有很多清晚时期的进士、秀才,所以说这所学校教育质量高、师资队伍强,是有历史基因的。如今,重视教师队伍的成长已成为我们学校的一种习惯和传承。

说起首任校长卫礼贤,就不得不说他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卫礼贤先生最大的贡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在中国学者的帮助下,他翻译了《道德经》、《论语》、《孟子》等中国经典,他翻译的《易经》甚至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欧洲的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受他的影响,甚至拜卫礼贤为师,积极在德国及西方世界推广中国文化思想,并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社会心理学发展。

回首百廿星河璀璨、岁月流金,我们怎能不携手当下、砥砺奋斗,共创灿烂未来、共赴强国之约?!如今,我们通过文化引领、队伍建设、结构变革“三驾马车”为学校注入了最强的、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其中,队伍建设就是要打造一支杰出的教师队伍。在“贤师”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实现了阶梯化打造:青蓝培养工程、菁英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等。这里,我要特别讲一讲“青蓝工程”。在“青蓝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的青年教师是十分受益的。学校每年都会录用大批青年教师,几乎清一色全国几大师范名校的公费师范生,应该说底子很好,但是能不能打造出一支业务能力出色的核心骨干力量、能不能把礼贤123年的文化传承下来,这是我们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的重中之重。我还有印象,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当时的教委主任陈显青先生常在会议上讲:青年教师要稳住性子、沉下心来好好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冷板凳”要坐10年。反观现在,事务和信息都变得短、平、快,比如写论文、出成果往往是为了找素材而配素材。然而,沉下心来做学问,才是人才成长的核心关键。所以,我们“青蓝工程”的培训都是主题化的,每个人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每周一、周四是各集团校之间大范围的交流互动。期间,有资深教师的专家点评,青年教师要完成各项专题,需要彼此自主结队,需要每周专题研讨、案例分享……在和其他与会专家老师沟通交流时,我们都说到一件事情,就是——现在的我们会太多、事太多,我们都静不下心来怎样做好教育?

所以我们特别希望——把校长还给学校,不要让他整天开会;把老师还给学生,老师要真正地跟学生有更多接触和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最好的教育成长;不要去加班加点,我们也要给老师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要把孩子还给童真。刘长铭校长用了很多数据和案例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走偏了,我们要回来。回到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话题,我认为培养青年教师的快捷方式,在于让每个老师找到自我,找到教育的真谛,找到未来成长的方向。

目前,我们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打通了线上线下共同成长的青年成长综合体,使得青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高效的、畅通的、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都非常快。我们刚刚结束的“万有引力未来科学家”成长项目,这些青年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不计个人报酬,不计时间长短,这种忘我的投入精神,才会让老师们得到更优质的成长。

对于青年教师队伍,学校层面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点燃热情。举个例子,青岛九中这一届高考出了个高分,有位学生考了701分,青岛市排名第三。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我发现这个孩子的价值观特别正。人的价值观,是核心精神层面的东西,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成长高度。学校如此、学生如此、青年教师更是如此。

我们成立了集团化的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要做好课程、课题、课堂和课业,每一名教师都要在这个过程中坚持走专业成长之路,努力成长为时代所需的学术型教师。另外,一定要寻找并获得职业幸福感,一个团队能够走得更远,须要我们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融洽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以各尽其责。从教30年,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尊重学生,一定要向学生学习。因为学生是我们成长的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每天面对着朝气蓬勃、元气满满的“后浪”时,我想我们每天都会进步一点点。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