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天气多变,时寒时暖,开学后的两周是校园内出现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的“高风险期”。
开学第一周,我校先后召开传染病工作小组专题会议、安全工作会、预防春季传染病班主任会、卫生委员会等,多次布置传达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各项要求。
预防春季传染病班主任会
健康教育第一课,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做好环境清洁消毒
关于常见的春季传染病如何预防?一起来看——
(一)新冠肺炎
全年均可发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可通过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部分轻症新冠感染者可能无任何临床表现,呈现无症状感染者的状态。
(二)流行性感冒
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病,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发热可持续2~3天。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常有咽痛、干咳,鼻塞、流涕等。高发时间为冬春季,潜伏期一般1~3天,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各学段均易感。
(三)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冬春两季高发,其传染力强。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四)麻疹
传染性很高,首发症状出现3~5天后出现全身斑丘疹,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主要症状为发热、红色斑丘疹,并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高峰期是3~5月份;潜伏期6~18天;以8个月以内的婴儿、7岁以上学龄儿童、没有接种麻疹疫苗的幼儿及成人为易发人群,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六)诺如病毒
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病程较短,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病程一般为2~3天,冬春季为高发季节;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各学段均易感;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
同学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加强个人防护,从而有效预防传染病。
一、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如条件许可,应定期接种疫苗。
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打喷嚏时用手肘遮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勤洗手、勤换衣、注意口腔卫生,生活用品如毛巾、餐具等应定期消毒。
三、增强自我防护。注意科学佩戴口罩,并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睡眠应充足,饮食要均衡;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五、加强锻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劳逸结合,提高身体免疫力。
六、改善室内环境。室内常通风,改善空气质量,并保持室内清洁,必要时可消毒。
七、若发生传染病,应在家隔离,家长不要害怕耽误课程而隐瞒病情,遵从学校传染病休复学管理制度;也不要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以免感染他人。
传染病虽然狡猾,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能有效地阻断传染病在校内的传播与流行。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多运动、强体魄、讲卫生、促健康……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的作息习惯,为自身的健康保驾护航!
撰稿:张新
审核:马明杰、王维新
供稿:学生成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