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又称“古琴”“七弦琴”,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代代相承,流传至今。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做“琴学”。它是中华民族士大夫阶层精英文化的代表,位于中国传统文人四大基本修养“琴棋书画”之首,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的代表作。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并承载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学琴的同时可以领会意境深远的古典诗词、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以及儒释道之文化精髓。
青岛九中将古琴艺术纳入礼贤文化的教育视野中,旨在进一步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更好地传承优秀非遗文化,充分发挥古琴的德育作用;同时在当今“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下,古琴进校园,是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与高尚情操的重要德育方式,是塑造中小学生志气、底气、骨气的重要路径。
在我们学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的古琴老师梁玉开设了一门名为《礼乐文化与古琴操缦》的校本课程。这门课程的致力于将传统的礼乐文化与中国琴学的起源、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抚琴时要求气定神闲,坐姿、手势等举止中正平和、优雅含蓄。因而长期抚琴可以达到内外兼修,提升自身气质的目的。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传统礼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还能够从基本的指法实践、减字谱的识谱、认弦中,更加直观和深切地感受到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深邃意趣。
梁老师在课程中不仅教授学生们古琴的基本技巧和演奏方法,还引导他们理解每首琴曲背后的音乐文化联结和历史背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古琴的演奏技巧,还能够体会到古琴音乐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这种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古琴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同时,为了丰富学生们的学习体验,梁老师在课程中,穿插举例讲解古琴的构造和选材以及不同流派和代表人物,帮助学生们全面的了解古琴艺术的发展脉络,还安排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演奏展演,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礼乐文化与古琴操缦》这门课程,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这门课程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
此外,在对外活动中,因为历史传承、办学理念等诸多优势,青岛九中形成了开放、大气、包容的办学气质,近年来,学校频频亮相上合组织国家人文交流论坛和教育人文交流论坛等大型国际论坛和高端会议,体现出愈发突出的中外人文交流特色;我校对世界各地来访的学子进行“以琴会友”的古琴实践活动——穿汉服、弹古琴,用音乐跨越语言文化的障碍,寻觅世界知音。
撰稿:梁玉
审核:张毅、盖文佳
供稿:课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