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暑期研修成果展示(十四)

发表时间:2010-07-29阅读次数:3280
从王安石的变法失败看他的人格缺失---------教学设计

青岛九中    李清    2010年7月27日 10:30

谢瑞峰于10-7-27 23:10推荐从深层次分析人物的性格,角度新颖,又符合教材观点,助于学生理解,学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到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16年间,王安石及其追随者在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倡导变法,革除积习,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可惜这次变法前后跌宕起伏极大,致使朝臣长期相互倾轧,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独断专行,不容异见,导致变法严重受挫,其原因史学界看法不一。但就心理学而言,这是因为王安石性格偏执,刚愎自用,不善团结各方人士,最终以人废事。他的性格偏激阻碍人际沟通,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一贯我行我素,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这当中有人原来是他的靠山,如韩维、吕公著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阳修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韩琦等人;也有人原来是他的朋友,如范缜、司马光等人。虽然他们都是一时俊杰,朝廷重臣,却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多年的交情上,曾3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直到公元1086年二人同年去世为止。

讲到这里,不胜唏嘘,学生为王安石的固执己见而愤愤不平,我设计的问题是:我想送给王安石的忠告。由于预习学案有要求,所以准备充分,学生纷纷争相发言,摘录如下:

*好人格是成功的基石。王安石不能心平气和的与他人对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必然失败,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哪! 

*每场悲剧都会在平凡的人中造就出英雄来。-----(美国作家 斯蒂芬斯),王安石作为政治家,不克服自己性格弱点,想借助皇权独立支撑北宋江山谈何容易?听不进半句逆耳忠言,其结果必然成孤家寡人,孤立无援。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曾国藩;王安石恩将仇报,咎由自取。过河拆桥,没有人品。没有人品何谈官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大约概括一下:王安石变法,从维护统治者的立场出发,想调和地主与国家利益矛盾,其结果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不容异己之见存在,打压反对的声音,造成了他的失败。从传统美德来看,受人点滴,当以涌泉相报,凡人应该学会感恩,要想成就大事业,需要与人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众人的合力与智慧指引下,走向成功。最后把曾国藩的一句话送给学生,算是与学生共勉------“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