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青春履痕

发表时间:2010-08-15阅读次数:1823

作者:王长根,男,193911月出生于青岛市,祖籍江苏扬州。1958年毕业于青岛九中。曾先后在山东莒南一中、山东师范学院化学系任教,历任化学系讲师、副教授及系主任等职,退休前任青岛市继续教育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不觉已进入古稀之年。当我重新踏进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心底里又重新涌动起一片情感的波澜,感慨万千!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忆往昔,在九中的青春履痕,成为我生命组歌中的精彩华章,不可或缺的美妙音符。

本人1955年慕名考入九中高中部,1958年毕业,至今已50多个春秋。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但在九中的三年校园生活,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青春足迹,至今记忆犹新。下面就本人亲身经历的九中学校生活琐忆如下。

校学生会中的工作

本人在校期间,曾先后在校学生会任职两届。我先后任学生会的生活部长、宣传部长(兼校黑板报社社长)和学生会秘书长。任职期间,本人亲自参与组织了如下具体工作:

1.为方便同学当时的通信联系,增强对学校的荣誉感,我曾独自到校外联系印制有“青岛市第九中学”署名的信纸、信封,以成本价销售给全校同学使用。使用带有署名的信封、信纸通信,使同学们颇感自豪。

2.当时,学校周六下午和周日基本属于同学们的休息日。那个年代,业余文娱生活主要是看电影,有时也看戏剧演出。组织全校同学看电影、戏剧、联系购售电影票也就成了学生会的主要工作之一。本人找专门同学负责此项工作,基本每周联系一场电影,联系好后,发布信息,以班为单位到学生会找专人统一购票。当时经常联系观看电影的电影院有学校附近的“青岛电影院”、“工人文化宫”、“友协电影院”(曾名神州、东风)和“胜利电影院”。那时学生集体票价是七分一张。记得也曾在工人文化宫联系观看过山东话剧团公演的话剧《孽海花》;同时组织编辑组同学对主要演员进行过专访。为配合时政,也曾组织过全校同学在校操场观看过《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代表大会》的电影记录片。

3.最为骄傲难忘的是每周一期的全校黑板报的出版工作(当时在校内共有4块黑板),先由黑板报社编辑组(记得有梁吉寨、沈淑清等同学)进行全校征稿、改稿、定稿后,交给我最后负责安排出版。有时排版后,需临时补足不满之处。记得当时经常求助于我上届的,当时已小有名气(因在《青岛日报》发表过诗作)的姜琛等同学,根据所缺版面大小,临时补诗一首应急。临时美术插图找尚友松同学。黑板报的书写由写字好的郑九令、王贻琦、张卫等同学完成。上述工作都是同学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完成,从无怨言。因黑板报的内容图文并茂,编排新颖,每当新的一期完成后,都会引来全校不少同学驻足欣赏。每当此时,我们这些编排人员也颇感自豪,并很有成就感。

期间,我还主持出版过几期油印小报。我为小报起名为《群声报》,报头为红色油墨印,内容为黑色油墨印。担任全报钢印刻板工作为本班同学郑九令。

4.在学校招生期间,学校对考生的广播工作也由学生会宣传部负责。记得当时学校马师傅负责广播机务工作;我负责广播的撰稿、导播;由59届女同学柳风运和60届女同学曹豫任广播员;播稿间隙插播老式唱片,印象较深的有所爱听的二胡独奏曲《安适》(又名“病中吟”),因播的次数多,她们还打趣说:“人家考试心情本来就紧张,你还光播这种低沉哀怨的曲调。”当时不少逸闻趣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5.暑假期间曾组织了一次全校同学自愿报名参加的“崂山旅行团”。由于当时交通、生活条件限制,参加的同学都是分散分段乘车和徒步,自带生粮在规定的时间到崂山下清宫集合。记得那天我们几个人经过下清宫前一片幽静的竹林后到达下清宫时已近傍晚。在借宿地自炊作为本次旅游的首餐。第二天依一路景点为路线,边走边游、边宿、边炊向王哥庄方向前进,欢声笑语,徒步前行,为时一周的时间。沉浸在当时还没开发的崂山群峰中,最后由王哥庄返回市区。那种大自然的享受,对于整日生活在闹市中的中学生来说,至今难以忘怀。

那次崂山旅游的组织领导工作,由当时学校的赵汝泌、李绍广老师和我负责。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本人在校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校内外课外活动可谓项目繁多,丰富多彩。除有本校组织并配有专门活动室的航模、快艇模型小组外,还不时推选部分同学参加由全市统一组织的各种专项课外活动。仅本人高一、高二在校期间就参加过如下专项活动。

1.“小口径步枪”培训班:入学后不久,我就被选派参加了全市在“青岛四中”小操场举行的“小口径步枪”培训班。教员先在室内讲解小口径步枪的构造和射击原理,然后进行步枪的拆卸和组装。最后在小操场进行实弹射击练习。经过几次射击练习后,最后进行实弹射击考核,凡达到一定环数者为合格,并发给《普通射击手证书》。

2.航海轮机小组:由当时高年级同学(纪学亭等)为教员给我们讲各种航海知识、航海仪器等课。学完理论后,学员集体到大港码头专门航海实习船上实习。小组成员轮流亲自在大海中听船长下达口令掌舵驾驶实习,俨然一名在大海中航行的真正“海员”。那种历练,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至今使人难以忘怀,回味再三。

3.航海俱乐部“荡浆”小组:下午下课后,小组成员按约定到栈桥上船培训。记得每船6名学员(浆手)。由本校已结业的同学任教练员(兼舵手),听着他的讲解和“口令”统一进行整齐合一的划浆动作,由教练员掌舵选定在海中的航行路线。经过一段基本练习后,到达一定熟练程度后,在后期满潮时还要在教练员统一口令——“顺浆”后,凭小船在急速航行的惯性下穿越栈桥桥墩。因这种穿越要求较高,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小船顺利通过桥墩后,全船人员都颇有一番成就感,带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每期结业后都发给统一的《结业证书》。

结业后,我有幸又成为九中首批全部由女同学组成的“荡浆”小组的教练员(记得学员当时有下届高中及初中同学李巾帼等6人。)

4.“驶风”小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帆船小组,船的大小和“荡浆”船差不多,但船航行是凭船上成员掌握船上帆的不同位置,根据风向来确定船的航速和方向。记得有一次在训练时,因风大船被吹到栈桥外的“小青岛”周围,并一直还继续向外航行,回不到栈桥旁了,全船人员着实紧张了一番,最后经过全船成员的不断调整风帆,才安全返航,总算松了一口气。

5.游泳训练班:记得暑假期间,参加了一次全市组织的由各中学派同学参加的游泳训练班。每天上午到第一海水浴场集合,由市里派的教练员任教。做完准备活动后,教练员讲解各种泳姿的手和脚的基本动作要领,接着在沙滩上练习基本动作,然后再下海实践。最后快结束时,统一带领学员到有关单位游泳池作各种泳姿的成绩测试,成绩合格才能结业。

悠悠岁月,人生苦短,进入古稀之年后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弹指一挥间”。追忆在校期间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随着年华长河的流淌,已事过境迁。但那些中学时代的美好记忆,至今深深的留在了心灵的深处。这些在自己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经历,足以使我回味终生。感慨之余,即兴赋诗一首,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红瓦绿树海连天,朗朗书声少年狂。

瞬间已过古稀年,校友聚会喜空前。

人生四海勤耕耘,构筑中华为中坚。

春华秋实瞬间过,快乐豁达又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