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燕,青岛九中外语组现在职教师;初中1993届,高中1996届。
提到礼贤即现在的青岛九中,我的内心便会自然而然地涌动出一份自豪和温暖,那是家的感觉。在礼贤中学110年校庆之际,有机会我的母校写点什么,我感到万分地荣幸和激动。提起笔来,觉得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因为礼贤对于我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教工和学校的雇佣关系,她就像涓涓流淌的溪水,浸透我的心灵;又像微微吹拂的春风带走我的不快;也像滴滴答答的闹钟鞭策我的进步;更像海纳百川的母亲包容我的一切。而我对礼贤的那份爱也如海底针深不可测。
我从小的理想中学就是青岛九中,那源于我儿时的一份执着崇拜,我的一位小学老师调动到九中,我对她的那份崇拜和我的理想一起随之飞到了九中。当时大人们都说九中好,九中外语好,于是我就拼命地学习外语,那股动力是自发的而且强大的,为后来我的英语学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幸运的是,我考上了我的理想中学,在这所百年老校开始了我的中学时代。
当我第一次背着书包迈进这所我憧憬已久的学校时,我感觉到的是一份恬静与和谐,虽然没有大操场,但有古香古色的木制建筑、有站在木头楼上谈笑风生的老师、有三三两两坐在树下石凳上讨论问题的学生,还有郁郁葱葱的松树、散发着迷人香气的丁香、叶子形状奇特的白果树,伴着骄阳下知了的吟唱,让你感受到是荷塘月色般的幽静与美丽,让我有种赶快投入到这个集体中去、静下心来做点学问的冲动。当我走进历史,进一步了解到这个学校始终坚持“教学育人”的宗旨,培养出一批批有知识有文化的爱国青年,其中有的成为两院院士,有的成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带头人,有的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有的成为诗人、作家、艺术家和体育明星,有的在学校任教,担任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我更是肃然起敬,不禁感叹这的确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在九中的学习时光很充实而且快乐。治学严谨的老师和面积不大却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不仅给我提供了畅游知识海洋的机会,而且以其自身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个礼贤学子,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完善我们的人格,更可贵的是所有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而这些也都是我工作后的努力方向。学生们在这样优雅的环境下,接受老师的耳濡目染的教育,也变得喜欢探究学问,积极追求上进,不断挖掘潜力,富有拼搏精神。我还记得当时毕业时我们学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大学上,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而且不论是在大学里,还是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每一个九中人都是优秀的,都是自豪的。大家内心都有一种九中情愫:“今天,我已九中为荣;明天,九中以我为傲。”
正是对恩师的这份崇拜,让我选择了师范专业;正是对九中的这份浓浓的依恋,驱使我毕业后又回到母校任教。重回母校,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所百年老校的底蕴,没有了做学生时的那股稚气和天真,有的是成熟和归属感。常常想坐在白果树下的石凳上看看周围的一切,捕捉往昔学生时光的踪影,体会学校新的变化。不知不觉已在九中工作了十个寒暑,见证着并投身到九中的迅猛发展中,在保留了古朴建筑风格的前提下,修整了个别楼体;教学设备不断更新,从我们上学时的单一粉笔,黑板发展到了每个教室的多媒体普及;规模从原来的小校园扩建到了南北校区;教工的办公条件也有了显著的改进,记得上学时老师要自己批答题卡的答案,自己刻卷子,而现在有了阅卡机,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现代化元素的添加,不仅改进了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硬件支持,更让这座古朴的校园增添了活力,熠熠生辉。在校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尽快地转变着角色,用心去工作和学习,这回不仅仅是聆听,而是和周边的同事并肩战斗,真正地做一个建设九中的人。其中的那种治学严谨的风气没有变,变的是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我执着地把学习和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运用到工作中,力争让学生们感受到那份九中情愫,像我的恩师那样倾其所有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在这个历史悠久,学风严谨的百年老校里,我渐渐地成长起来,也收获了很多,但无论是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称号,还是优质课评比的成绩都无法与内心那份浓浓的九中情愫相提并论,那是无法用称号,成绩和语言来表达的东西,但却可以在内心深处永久地留下印记。
作为一个九中人,我希望九中有更加辉煌的明天,希望每一个曾经、现在或将来为九中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都为学校的腾飞感到欣慰和自豪,也希望每一个曾经驻足过的人都为九中情愫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