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五)爱学生 勤读书 善反思——教师成功的三大保障

发表时间:2012-01-05阅读次数:1816

爱学生、勤读书、善反思——教师成功的三大保障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读后感

青岛九中副校长     高会香

以前就拜读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改革的文章,前几天有机会认真研读了老师的教育专著《情境教育的诗篇》之后,感悟更多、思考更多。

华师大终身教授高文老师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写的序言中这样描述:《情境教育的诗篇》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小学教师二十余载的创造性生命旅程。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人生三个高度勾勒出李吉林老师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勇于直面时代挑战,敢于承担社会职责的智者、勇者、仁者风范。在不懈地追求、探索、实践、思考、建构与创造中,李吉林老师走出了一条浸润着中华文脉的中国教育改革之路。笔者研读这本专著之后非常有认同感,李吉林老师了不起,她确属我们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我们中国的教育需要像老师这样的无限热爱教育事业的改革实干家!尤其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这本专著微观上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带给我很多的启发和共鸣,但从宏观上来讲给我的影响和引发的思考更多,一名教师要走向成功、成为名师、成为大家,必须要有爱学习、勤读书、善反思三大支撑做保障。

(一)爱学生——教师成功的源泉

李吉林老师的自述中谈到:“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的飞向美丽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这是我心中的小鸟之歌。”这足以折射出老师心中对孩子的无限的爱,她把孩子比作心中的小鸟,希望小鸟们快乐、健康的飞向理想的王国。正因为老师爱孩子,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她才不遗余力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正因为老师爱孩子,她才会终生全力以赴为孩子创设一种适合孩子成长的情境和环境。

关于“情境教育”笔者有这样的再认识:就字面来讲,任何成功的教育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否则就成了无“情”的教育,成了赤裸裸的知识传授,而后者正是所谓传统教育最大弊端之所在。进一步说,“情境”这个概念,就是带着教育者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心理全面发展创设一个最佳场合的意思。这里谈到的“情”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那种关爱之情和真情投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或者说,“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效的”。

下面的案例会经常出现:班主任老师在班级门口训斥某个经常迟到的学生,不管学生今天是不是特殊情况,一概不相信学生的解释。并且往往同时也有别的同学迟到而教师因为别的同学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不去追究更不批评。

设想一下,这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吗?老师先入为主,对这个学生不信任和鄙视,根本没有关爱的成分;老师典型的将学生以成绩论好坏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在支撑他的教育行为;尊重全体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爱的基本标志在这位老师身上丝毫没有体现。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就某一方面来讲,不同的孩子的先天智能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我们要用一颗真爱之心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和引导,切不可对学生按成绩分等次,更不能歧视或放弃那些需要关注和帮助的学习困难生,这些孩子更需要呵护需要爱。

我们青岛九中近些年有这样一个理念:“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就是倡导一种教师对学生真实的爱。你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了,首先他的所有方面的发展你得关注;其次,他的所有现实表现你得接纳;第三,你会非常在意孩子是否健康、是否快乐;等等,应该说这种理念建构之后收效很大:学校内根本看不见老师训斥学生的场面;学生评教满意率高达99%;家长经常会无限感慨:“孩子亲老师胜过亲家人”,我想,这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教育成功的真谛是首先要爱学生。

(二)勤读书——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情境教育的诗篇》第一部分“起步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同时学习关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著作。这些论说在当时觉得耳目一新,我如饥似渴的学习,一边看一边做阅读笔记,而且很快将它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以及“场论”联系起来。在这些理论的启发下,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一种概念,我觉得我创设的这个情境就是一个心理场…于是我产生了一中新的设想:情景教学是可以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情境的创设必然对儿童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一直全面地发生影响。”这足以说明李吉林老师是一位爱读书、善读书的人。正因为她不断地读书学习,才使她的教学改革有坚实的理论做支撑;正因为她勤于读书,才使她不断创新、走的更高。

“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这个道理。古人还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的直接的有效方法就是读书。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来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尤其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爱读书应该是成就教师的重要途径。

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中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的、持续的释放能量。

我们老师当中往往存在这些现象:一是我备好课上好课就行,读书不读书没有多大用,根本不读书;二是忙于应对教学常规工作,需要时,现场查阅或网上搜集点,不勤读书也不系统;三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也不会读书;四是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我们可以看看周边优秀老师的成长过程,他们肯定都是愿意学习、爱好读书的人。

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

(三)善反思——优秀教师的必备品质

《情境教育的诗篇》中“反思产生顿悟”部分,老师有下面的阐述:“…我非常习惯于思考。…我总喜欢回过头来看,带着情感,带着对儿童、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去回味、体验。…也有勇气去否定自己,还常常为忽然产生的灵感而无比快乐。而更重要的是,其间渗透着理性的思考。通过反思,我发现…通过反思,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这儿童发展的各方面要素。至此我顿觉: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情境教学一步步的发展,就是一次次反思的结果。我在反思中产生顿悟,没有反思就没有顿悟,没有顿悟就没有概括。…不断用理论充实自己,把自己的实践课和理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自觉地反思、总结、提升出新的理论。”可以说老师的改革成功就是在不断进行的一个又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升华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特别强调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我对这个公式的理解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业务素养和教学经验,不断地学习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更高的追求境界迈进。

最后,笔者引用新加坡教育部给校长的委任状中的一段话:“您的手上有许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的不同,每一个都如此的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您的指引、塑造和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让我们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