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贤】阅读特刊2013(4) “十二.五”阅读工程成果集锦

发表时间:2013-04-09阅读次数:1362

          青岛九中“十二·五”读书实践工程专栏        教科室编印 2012.4.23       

                                              光荣榜

青岛九中  荣获青岛市教育局“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十二五”读书实践工程2012年度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黄向老师荣获“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工程“十佳教育读书人物”称号。

                  名人名言

                   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

《人民日报》201201月)

 

1.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每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通过阅读,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阅读,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有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

  2.同样,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而精神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起着关键作用。我认为,阅读对我们不断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我们的孩子,作用就相当于母乳。

  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

  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比我们现在很多村小的硬件设施还要差得多,但他每天都要和老师、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图书的精彩世界。

  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更是只有5.2%。而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美国大学是怎么上的呢?不是满堂灌,不是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美国的大学首先是重视阅读,在有了共同语言的前提下再进行接下来的课程,这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对话。而我们的老师甚至二三十年来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这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没有阅读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有阅读的习惯;没有阅读习惯,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面对未来的社会和挑战,他们将很难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实的人生。

  让我们的学校,都成为阅读的天堂吧。

  4.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城市最美丽的风景应该是阅读的风景,一个文明的城市应该是学习型的城市。学习型城市的美丽不在于外在的山水树木、街道建筑的感官之美,而在于内在的思想之美、文化之美。学习型城市的美丽在于有着自我超越的市民、催人上进的组织、简单宁静的生活和自觉创新的文化。这是学习型城市的生命之美、灵动之美。

  我曾主持编写过《阅读,让城市更美丽》,这本书介绍了包括苏州市在内的很多国内外城市建设书香城市的经验。阅读,让苏州更美丽,这是苏州阅读节的主题词。每年的928,也就是孔子的诞辰日那天,就是苏州的阅读节。我也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呼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

  有书香的城市,有阅读氛围的城市,才是令人向往的美丽城市。

  阅读对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怎样去强调它也许都不过分。

回到家的快乐感觉(陶文)

               ——浅谈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初识毛姆之名还在学生时代。说来偶然,那是在读赫尔曼·沃克(Herman Wouk)的巨著《战争风云》时,不经意间了解到这个名字。那仅仅是一个次要的细节。小说以纪实的手法记载了弗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白宫的一次普通的家宴,当时正值二战期间。书中说,这位在白宫下榻的客人是享有开玩笑的特权的。

“在上次大战期间,毛姆先生是英国的一名间谍,帕格,”总统从餐桌对面说着。“嗯,他还写过一本间谍小说呢——《阿申登》。你在这儿说什么可得小心点儿,丘吉尔会马上知道的。”

“总统先……先生,你知道一个白宫的客人永远不会干那种事。你可以相信我现在已经不是一只雪……雪……雪貂了,我已经变成一种更低级的动物。一……一……一个吃闲饭的。”

罗斯福夫人在哄堂大笑中愉快地说:“弗兰克林,为了凑成个好日子,还发生了些什么呢?”

“哦,那些小子作了无数次修改,终于完成了我要作的重大演讲的草稿,看起来还不错,还不错。所以我请他们吃咖啡和三明治。现在我把他们锁在楼底下,再改一遍。萨姆纳,现在该把赌注押在哪儿?我应该要求国会宣战呢,还是宣布护航?还是什么别的?像这样悬而不决连我也受不了啦。”总统笑了,随后又说:“毛姆先生,作为一个大作家,您猜得出我要讲些什么吗?是战争?是护航?还是什么真正新的灵感?”

“总统先生,你记……记得你读过的《奥列佛-退斯特》吗?‘先生,求求您,我还……还要点儿。’ ”

“当然记得。”总统说,他那双长得很近的、机灵的眼睛闪烁着,等待着一个笑话。

“那么,先生,求……求您,”作家把脸绷得十分严肃地说,“我要……要点儿战争。 ”

全桌上都爆发了笑声。

“哈,哈,哈!说得正像个英国特务!”总统说,又普遍引起一阵笑声。

这种亲切幽默、引人入胜的笔法,让我初次了解到这位口吃的大作家,于是渐渐对他的作品和生平经历产生了兴趣。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于1874125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毛姆的成功得益于口吃这个生理缺陷。大约正是由于无法顺利地与旁人交流,他才不得不选择小说与剧本这个特殊的表达方式。

23岁时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随后的10年,他在创作小说的同时又转向了戏剧创作,34岁时他有4个受欢迎的戏剧在伦敦上演。41岁时他又回到了小说创作,并发表了他的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一部现代的经典作品。

他不停地旅行,去过中国、印度、意大利、北非、墨西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40岁的毛姆加入了法国的红十字急救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战中,毛姆受英国军事情报部驻法国总领约翰·瓦林格爵士之邀,作为特派人员往返于伦敦总部和欧洲大陆之间,为军情部在欧陆的其他情报人员穿针引线。毛姆的这些经历为他后来创作的一些间谍小说,如《阿申登》(1928),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毛姆最知名、最畅销的小说《人性的枷锁》(1915)也是在一战期间出版的。毛姆去世前,这本书的销量就已超过一千万册。在这部半自传性作品中,作者将自己的口吃换成了小说主人公菲利普的跛腿,描述了一个青年成长的历程。随后出版的《月亮和六便士》(1919)同样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二战时,由于毛姆在美国广受欢迎,英国政府认为他是英国利益的最佳代言人,派他前往美国宣传抗战,获得了显著的效果。1946年,毛姆设立了萨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鼓励并资助他们到各处旅游。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毛姆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室授予他荣誉侍从称号。他在法国地中海滨买了一处摩尔式住房,他的家庭和他的余生在此度过。在这里他接待了他同时代的人,世界上的伟人温斯顿·邱吉尔、H·G·威尔斯和诺埃尔·考沃德。毛姆在达到顶峰时,是一个整洁的绅士,身高5英尺7英寸,嘴唇上的小胡子和头发黑黑的。他的神态与众不同,虽然口吃,但还是一个机智的讲故事能手。在他的晚年,他并不担心死亡,他告诉一个朋友死亡像便秘,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还要胆小地回避它?”

19651215,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死后,美国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

毛姆一生成果惊人,共著有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剧本三十个,另外还有游记、文艺评论和回忆录多种。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毛姆文集一共收录了他的七个长篇,分别是《刀锋》、《剧院风情》、《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卡塔丽娜》以及《兰贝斯的丽莎》、《别墅之夜》。在这些小说中,时时处处都能找到作家生活的轨迹,早年的苦难给他的创作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在《人生的枷锁》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部小说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先后两易其稿、酝酿构思长达十几年才写出了这部60多万字的小说,可谓呕心沥血,正如后来他对朋友说的那样:有教养的人们常常问我,你为什么不再写一部《人生的枷锁》这样的小说呢?我回答他们说,因为我只有一次生命。我花了30年才收集到写这部小说所需的材料’”

《人性的枷锁》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不过毛姆的其他作品,譬如《刀锋》,也十分善于把自己的形象分植于不同的角色,有人认为拉里不仅仅是维特根斯坦的原形,也同样是毛姆本人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很难说这两部小说哪一部略胜一筹,毕竟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且有着各自显著的特点。《刀锋》更趋向于小说的艺术效果,侧重文字的技巧,以便故事更阔大,思维无限纵深。主人公拉里这个参加过一战的美国飞行员被战争中屠戮的场面震惊,从此陷入痛苦的反思之中,他尽散家产,四处云游,寻求人生的意义,最终在印度悟道。《人性的枷锁》为写实,讲述菲利浦从童年到青年的一段坎坷经历:菲利浦患有先天性跛足,更不幸的是在他九岁的时候父母先后去世,这些灾难无情的夺走了他享受正常生活的权利,他只好在深夜或者旁侧无人的时候嘤嘤哭泣,但偶尔的温存顿使他觉得那些与他不相干的外界还是有一些魅力,他在极端的苦痛与微弱的光芒间踌躇、忧郁,他变得敏感、沉默,与阴暗的角落为伴,甚至绝望到生命原是毫无意义的。后来终于得到善良人的救助,心里才豁然有了一线光明,伯父的恰好病故也使他理所当然的继承了一笔财产。在生命辗转至三十岁的时候,菲利浦走出了谷底。

当然写实至多满足阅读的最初欲望,人们更愿意欣赏比写实主义更精致、更富有前瞻性的作品,但在特殊时期(比如战乱)敢于触摸现实的笔尤如一把利刃,只有流血和疼痛才迫使他们张开眼睛。从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刀锋》中的拉里克服了菲利浦犹豫不决、软弱的心理障碍,使情节进展得明朗、开阔。但在人生的追求上,他们都保持着坚贞的统一,人性的弱点有幸没有形成大的阻碍。拉里和菲利浦的性格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鄙视金钱,鄙视浮华,把淳朴置于至高无上。

另一篇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则是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传记式小说,描述高更为追求理想抛家弃子,放弃金钱地位跑到巴黎去画画,生活穷苦潦倒,最终客死他乡。当大家对他的行为纷纷表示不解和指责时,文中毛姆的代言人——“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很怀疑他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毛姆不同于许多作家之处就是他从不愿把自己的作品打造得道貌岸然,也无意用先知的口气指导蒙昧的读者们该如何生活,他只在无数细节里不动声色的表达立场。他的笔调清新自如,并不像谨小慎微的英国人,所以从入口到消化的整个过程行进的十分流畅。这或许是因为在欧洲没有哪一个作家会局限于自己的土地上,他们的天性包容、谦卑,促使欧洲文学拥有比其它各大洲更广阔、更乐观的发展前景。

  毛姆虽世界闻名,但并不被视为伟大的作家,声名不能与受他崇敬的康拉德和被他蔑视的亨利·詹姆斯相比。评论家以为他缺乏伟大作家所具有的哲学意识,而他著作的高傲冷漠气概,与其作品的缺乏特色,也不能满足当时最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如埃德蒙·威尔逊,连毛姆自己也认为,一位伟大作家应有他的独特风格。

195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展了一项名为我最想遇见的人的调查,结果毛姆被听众选为他们最期盼相遇的作家。早在1961年,根据权威统计,毛姆的书籍销售量已经超过了四千万。哪怕在今天,这也是个天文数字。一百多年来,毛姆为遍及全球的无数读者提供了愉悦和益处,而且毫无疑问,他还将继续把欢乐带给后来的人。西里尔·康诺利对毛姆的创作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总结:如果一切都消失,仍然会有一个讲故事的人的世界,从新加坡到马克萨斯群岛,这毫无疑问就是永恒的毛姆世界,一旦我们走进这游廊和马来帆船的世界,就像走进柯南道尔的贝克街一样,永远怀着快乐的、回到家的感觉。

知者乐赵文

                ——《论语》中的孔子

 “乐”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46次,无论是自在闲居,还是在陈绝粮,孔子似乎总有快乐的理由。而那微笑中的智慧历时千载仍熠熠生辉。“知者乐”三个字,乃是孔子的绝佳写照。

一 学习着是快乐的

《论语》开篇的第一句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快乐的,但不应当是终日坐在那里闷思死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要注意“温故而知新”,又要“躬行君子”,把所学运用于实践。

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要广泛地学习,学习是无处不在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处处都有值得学习的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时时都应有学习之心;“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人是学习的主宰,知识应当为我所用。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快乐的事情,正如孔子形容他自己的为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二 古今第一教学能手

与弟子们围坐一起,听听音乐,聊聊愿望,对于孔子来说,是最轻松快乐的事了吧,无怪乎他老人家“诲人不倦”了!

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吸引学生的,往往是他生动的教学语言,孔子擅长拿生活中常见之物作比,使深刻的大道理变的浅显而可亲。他的学生伯牛很有能力但父亲出身下贱,他就把伯牛比作耕牛之子,如果够的上祭神的条件神有什么理由不用呢?跟父亲出身下贱有什么关系?谈到“为仁由己”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深刻的大道理做起来往往与生活中的小事并无二致啊!孔子最著名的比喻要算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与时光同是永无止息的逝去,且一去不回,还有什么比这个比喻更恰当呢!

孔子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有教无类”,而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子路和冉有同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案却不一样,因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针对不同的学生,孔子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最常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常常在提出问题后,倾听学生的意见,然后加以点拨,比如“侍坐”一段中和学生对志向的探讨;有时候他也会把话说的很直接,有一次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十分直接地说“赐也,非尔所及也”——做好自己该做的已属不易,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怎么做呢!

《论语》中说孔子“温而厉”,他对学生的态度是温和的,但如果学生犯的错是低级的或是违背道德准则的,他也是十分严厉的。宰予昼寝,让孔子说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样严厉的话,继而又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来表达强烈的失望之情;冉有违背孔子的主张为季氏做事,却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毫不客气的指出“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孔子生气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从不对学生摆架子,相反,他十分尊重年轻人,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正因为尊重年轻人,所以能教学相长,他与子夏讨论诗经“绘事后素”,子夏引申为“礼后乎”,他很高兴地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他到武城闻弦歌之声,笑言“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认为这正是孔子教导过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立刻很认真地肯定了他的说法。

孔子尤为令人欣赏的一点就是他对知识抱着求真的态度,从不谈他所不了解的“怪力乱神”,子路问他鬼神,他很干脆地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谓教风严谨。

三 至真至纯至性,所以快乐

孔子是至真至纯至性之人。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他“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对音乐的爱到了忘我的境地;他“畏于匡,颜渊后”,真情流露的说“吾以女为死矣”,颜渊死了,他悲痛的说“天丧予!天丧予!”令人动容。

伟大如孔子者,也会偶尔发点小牢骚,说出“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这样的话;自己四处奔波也无法推行自己的主张,他也会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更加显出了孔子的真。

孔子对知识是求真的态度,从不谈他所不了解的“怪力乱神”,对待自己也同样要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此孔子才会“入太庙,每事问”,认为这正是礼的体现;对待自己的过错要“勿惮改”;形式固然重要,但应该发自内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不否定人的欲望,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不能违背了内心的道德准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应“坦荡荡”,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不会迂腐地主张“以德报怨”,认为这样的话“何以报德”?因此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他认为该出手时就出手,“见义不为,无勇也”,必要的时候要“杀身以成仁”,所以夹谷之会上会有那样一个简直是慷慨激昂、蹈死不顾的孔子!孔子,真君子也!

断翅亦飞翔(王晓丹)

                  ——再读三毛《不死鸟》

自高中毕业之后,已有十年没有在触碰过三毛的作品了,昨天再次读起那篇《不死鸟》,才发现原来三毛依然离我这样近,她如一片自由的云,一朵顽强绽放在撒哈拉上的奇葩,至今还是多少人难忘的梦里落花,她让一个无际的荒原开出了春天,在一片片沙漠的海里培植着无数可望不可及的浪漫。

    相对于《撒哈拉的故事》中各篇的明丽,<<不死鸟>>传递的却是深沉的悲哀。这是一个垂死的生命痛苦而不屈的挣扎,是一份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白和自我慰藉;《不死鸟》中漫溢的哀伤,就是荷西遇难在三毛内心刻下的无法抹平的烙痕。  可以想象她是怎样的在生与死、在荷西与父母之间挣扎。在文章中她一边检讨着自己对父母的伤害:“我又一次明白了,我的生命在爱我的人心中是那么地重要.我的念头,使得经过了那么多沧桑和人生的父母几乎崩溃.在女儿面前,他们是不肯设防的,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刺伤.!”一边却又无止境地思念荷西:“许多个夜晚,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躲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相思,像虫一样慢慢地啃着我的身体,直到我成为一个空空茫茫的大洞.夜是那样的长,那么的黑,窗外的雨,是我心里的泪,永远没有滴完的一天.;一边想努力的活着,一边却又绝望地想随荷西而去。身体的伤痛和爱情的伤痛让她已无力跋涉人生之旅,于是,在梦过之后,万水千山之后,爱过痛过之后,孤独之后,三毛以让人心疼的方式谢幕人生,留一声叹息,一个长长的省略号。

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三毛,或绚烂,或传奇,或孤高傲世,或脆弱自卑……但从《不死鸟》内心的挣扎中,我感受到了她性格中坚忍的一面,她被父母爱的坚定深深包裹,把生命看作一种责任, “  所以,我是没有选择地做了暂时的不死鸟.虽然我的翅膀断了,我的羽毛脱了,我已没有另一半可以比翼,可是那颗碎成片片的心,仍是父母的珍宝,再痛,再伤,只有他们不肯我死去,我便是也不再有放弃他们的念头.”。这里面有着深深的眷恋和不舍,牵牵扯扯,纠纠缠缠,读一遍,便是一遍的痛。

    于是想起了那个传说,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不死鸟”,据说它可以在火焰中得到重生。 可那是怎样的火焰啊,那样的撕心裂肺,那样的刻骨铭心,而不死鸟便在这样的火焰中舞蹈,尽管疼痛,依旧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经常会遭遇这样的火焰?甚至痛不欲生、绝望至极!我们是否也会坚强如斯?生命中也许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年轻如我,也难说没有经历过深深的痛苦与绝望

此时,一向视为畏途的死便有了多么充分的理由,但三毛的《不死鸟》告诉你:我们苦难着,却也幸福着,因为我们身边有父母、朋友、爱人的深切的爱啊,这幸福因苦难的深重而更加甜蜜!那么为了爱与责任,面对苦难,努力做一只不死鸟吧,尽管断翅,也要飞翔!

在荷西死之前,三毛不敢言死,她的回答简单而又固执∶"我要守住我的家,

护住我的丈夫。在荷西死之后,三毛仍不敢言死,因为她明白了,她的生命在爱她的父母心中是那么重要。而每念及此,便是不忍、不忍、又不忍,"我的爱有多深、我的牵挂便有多长。

因为她知道,自己有一对守护的天使,“只要我活着一天,他们就不肯委屈我一秒” 这是一对一生流着眼泪来不及擦却还要用翅膀守护着孩子的天使。被守护的孩子长大后要走了,他们不能跟去,于是他们把身边最好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了要走的孩子。

那么,我们又怎么忍心让守护的天使承受伤悲,就让一切生的绝望,死的冲动,融化在天使们无言却沉甸甸的爱中吧。

  这世界并不总是温暖如春,阳光明媚,生命并没有像任何人许诺幸福和甜美,但我们可以用爱维系着生命之线,从邂逅中的一个微笑、一点温煦,困境中相濡以沫的友情,到铭心刻骨的亲情,让爱支撑起生命的希望。

人生就像一曲带枷的舞蹈,从生之为人那一刻起,我们便注定要开始一段牵牵绊绊的旅程,我们也便再不能轻易割断这根苦乐爱恨交织的生命绳,因为我们不能不为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所爱的人努力地活着,这就是我们存在的理由!正如歌中所唱:“伤心过 流泪过 绝望过,但我要活在这温暖的人间

很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而《不死鸟》告诉我,即使暴雨折断了我的翅膀,为了爱,我亦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