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敢于梦,成为不可——2015届11班优秀毕业生王祉树回母校演讲

发表时间:2016-06-01阅读次数:2593

【介绍】王祉树:2015届高三。11班长,在青岛九中就读期间,获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一等奖,全国中学生能力竞赛一等奖等。2011年亚太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公开赛金牌。参加两次北大模联、一次蒙台梭利模联、一次美式辩论公开赛、一个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五级证书。2015年考取美国公费留学生资格。现在威斯康星州威斯康星大学学习英语教育专业,副修特殊教育。

 

    AG:上周我回学校看老师的时候,张老师就让我今天再回来一趟上一节班会课,这就叫善用资源。当时跟我说的是,你就回来讲讲你的故事就行了。”当时我就没辙了,你说我才20岁,才活了五分之一个世纪,现在总结人生是不是早了点。

    CTA:2012年入的高中,当时从47中出来拿了直升,但是很可惜没成功,就降为指标生,要面临中考的命运。最后结果就是我那年裸分考了612分,超线12.5分。各位学霸不要笑我。

    T/P: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题有三个,就像标题一样,做自己,敢于梦,成为不可能。

    T:关于这第一个主题,我想先从一个词“模仿”谈起。

    MP1:做自己和模仿是可以并存,模仿是社会中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并不 是惟一形式。

    SPA:其实说到这个词,我们还是比较出名的。比方说无数人在模仿着迈克尔·杰克逊。如果大家在百度上搜索,我们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任何人、任何事都是一样的,无论再怎么模仿也达不到完美,理由只有一个,因为你不是你模仿的那个人或物。

    SPB:我四年级的那一年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比赛金奖。我的自信也是从那一年建立起来的,之后参加过很多比赛,也不乏有一些是我的里程碑。2010年,“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网络视频英语大赛冠军;截止到那一年,我 捧回了12项全国奖项,包括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一等奖,全国中学生能力竞赛一等奖等等。2011年亚太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公开赛金牌。我的高中才是顶峰时期,两次北大模联、一次蒙台梭利模联、一次美式辩论公开赛、一个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五级证书、种种比赛奖项……在我还在学校的时候,俨然成为一个传奇。

    SPC:然而我刚才说的这一切和做自己以及模仿有什么关系呢?这要说起2013年的“希望之星”,那一次我进入了全国预选赛,有史以来第一次,而我却走了一条不属于我的道路,我选择用模仿的方式进行演讲,可我毕竟是我,那次的预选赛我没有进。

    SPD: 大家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是你?我虽然表面上从“模仿”说起,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曾经有过一丝丝的妒忌,或是对于其他人或事的羡慕,就请放下,踏踏实实的锻造自己。我和你们也差不了几岁,但我却敢肯定在你们当中有比我在某一方面强的人,身份决定了我不可能成为一个我不是的人。如果这样的话,妒忌、欲望都是无效的,将这些转化为动力,努力培养个人、发挥个人的长处,将自己的生命活到一种只有你能达到的境界,这就是做自己。

    T:成为自己的主人之后,一定要敢于做梦,也就是第二个今天的主题。

    MP2:梦有多大,路就有多长。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计划打算 是什么?(询问)我说的做梦不仅是睡觉做梦,当然了睡觉做梦也是很神奇的东西,一句题外话,睡觉做梦很奇葩,会梦到上黑板做数学题,梦到在外旅游迷路了,梦到自己说着一门非中文非英语的语言……可能也就我比较奇怪吧。我所说的做梦,是将自己的梦想完整化,不让它可望而不可即,不让它模糊。与此同时,将这个梦想给予一个计划,不需要 多细致,只求一个完整的框架,因为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快。

    我做过的梦就很多,我梦过要学会弹钢琴,学会射箭,学会做咖啡,能够做学术研究……这些我都做到了。我最大的梦却很简单,就是做一名英语老师,能做一名教授的话我也接受。而我刚刚提到那些只是这个大梦想的一部分而已,我打算本科读完以后能够跳过硕士阶段,直接读博士。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微乎其微,可我刚才说过梦有多大,路就有多长,计划多完整,路就有多广。在这条道路上我也有一些进度了,我是一个学校社团的主席,另外我与我的一名教授在合作搞一项关于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的研究,与此同时,我得到了大一新生导师的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帮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每周给他们上一节研讨会(我也算是在大学教课了)。除此之外,我还被纳入了荣誉学生的行列,本科毕业 时会被授予最高荣誉……这些都将为我申请博士时提供宝贵材料。这就是敢于梦;在梦的同时,构建框架,把握时机,走一步再走一步。

    T:既然连梦都敢做了,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MP3:想必从小到大,曾有很多人告诉过你“不可能”这三个字(询问)。其实可能与不可能,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和信念。不知这里有没有同学在模联社,听没听说过一名叫高俊的学长。作为他曾经在协会里上级,我经常给他分配难的任务,有一次他实在忍不了了,就告诉我“It’s impossible.我只跟他说了一句话,“Make the impossible  possible.”而我又是怎样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呢?说白了还是各位听的都烂掉的话,努力。我也说不出该怎样努力,毕竟每个人的路要每个人  自己走,每个人的故事要每个人自己写。命运定数,我们说它们是存在的,但我们可以改变它们;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相对论不仅适用于物理法则,也适用于人生。我前面说过我是一名新生导师,但我却没说过,我是唯一一名来自亚洲的新生导师。在近三百人之中进行小组面试,刷掉一半后再进行残酷的个人面试,最后剩下的98人成为了这次竞争的成功者,这项职务的担负者,领袖当中的领袖。最光彩的时候不是取得了成绩,也不是收到别人的赞扬,而是在别人告诉过你不可能之后你却做成了一件事时那人的表情。没错,我说了我比较怪……可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我如果这样想,你也会一样的。

    不要认他人的负面看法影响到你,他们无权质疑,无权评判,只有你才知道你自己,你的能力,你的极限。举一个例子,本科毕业至少要120  学分,由于个人专业以及荣誉学生的地位,我需要拿120分到144分之 间,意味着我每学期要修18学分才能4年正常毕业,而18学分是一个学生一学期能修的最多学分。这个数字看起来小,但在很多美国人眼里却给人一种闻风丧胆的感觉。美国有这样一条不成文规矩每一个学时对应着3个小时的课外时间,也就是说18×3,理论上讲,一周除了上课,要学习54个小时,这还不算工作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其实我感觉用不了那么长,但是我的同学在听了我上两个学期都修18学分后就很惊讶,也  有不少人调侃我太可怜了。而我只是笑笑,然后自信说一句:“没事,我是一名中国人。”因为在他们眼里的中国学生都是学神,所以就感觉这句 话好虐人的,说出来有民族自豪感。(这是题外话了)

    T:总体来说,我今天与大家分享了我感悟的三个道理。

    RMP:我希望今天所说的能多少与大家产生共鸣,而这三个主题可以写成这样一个公式,或者至少我认为可以写成这样一个公式。保持自我+梦想=无尽的可能。它的解释为:一个人,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发展自身,以饱满的姿态面对生活;那么在这种姿态下,大胆将梦想乘方化,发散思维;最后的结果将是一切这个人所希望的东西,无尽的可能性,以及一个值得“浪”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