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生物组全体教师举行了课堂模式研究课课后研讨活动,会议由教研组长王佳老师主持。结合上周刘心畅老师的课堂模式研究课,刘心畅老师进行反思性说课,丁猛老师、刘璐老师、王佳老师、解加梅老师负责课堂观察并形成观察报告,姜忠靖老师进行主评,陈运强老师进行评课。
本次课堂模式研究课由刘心畅老师执教。刘心畅老师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课,从“七步洗手法”入手,结合疫情现状引出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借助细菌增长的实例,引导学生尝试利用公式来表示细菌增长的情况,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学习构建数学模型这一科学方法。在课堂中,刘心畅老师利用澳大利亚的野兔、环颈雉、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等具体实例,设置情景,进行情景化教学。刘心畅老师整节课中通过适当地引导和提问,使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是在对话中进行的,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实现了知识的获取与内化,加深了对本节内容的认识。
刘心畅老师首先对本节内容进行反思性说课,就学习目标、学生表现、教学行为等方面进行说明,并对本节课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说课结束后四位观课老师对本节课进行轮流评课,从各自的观课角度进行描述,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对整节课进行深入分析。
丁猛老师从“学生学习达成”的角度进行评课。所以针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丁老师从学生获悉学习目标的方式、课中学生的表现情况,课后调查学生目标生成情况进行分析。最后丁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将课前预习要求提高,增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后进行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
刘璐老师从“教师教学指导”的角度进行评课。刘老师就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情况分析达成效果。最后刘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前期《问题探讨》部分的耗时稍长,教师的指导语言可以再精简一些,减少思维含量较少的指向,不仅可以使重点更突出,也能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王佳老师从“教师教学对话”的角度进行评课。王老师就课堂中对话缘由、对话的分类以及次数、对话中教师反馈、对话的特色等方面进行说明。王老师建议多将集体问答的形式转化为个别提问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多利用追问、启发等方式加强对学生深度思维的引导。
解加梅老师从“课程性质评价”的角度进行评课。解老师对学生评价方式、教师如何获取教学中的评价信息进行点评,并就本节课学生的表情、学生的作答、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并提出进行有效的评价,需要老师在课前对学习目标达成的检测方法进行充分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获取评价信息,利用课堂提问、学生质疑、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四位观课老师评课后,学术委员会教师姜忠靖老师进行总评。姜老师对本节课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模型。姜老师对本节课进行点评,本节课中刘心畅老师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高。姜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多让学生进行生生互评,引导学生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和严谨性。
最后评课干部陈运强老师进行评课,在前几位教师评课议课的基础上,陈老师谈了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本节课互动形式较为多样,既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有生生之间的对话,包括个别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板书、板图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最后陈老师给出自己的建议,问题的设计应该更加科学、合理,增加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会议的最后,王佳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一人智短,众人计长。在本次活动中生物组老师们群策群力,表达各自意见,分享优秀做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收获,每个人的进步都是在为礼贤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丁 猛
审核:白长青、盖文佳
供稿:课程与课题研发处